|
|
礦井水災發生的原因及礦井防排水專用立泵的使用
礦井發生透水的基本原因是水文地質情況不清,巷道設計不當,措施不力和管理不善。透水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面防洪、防水措施不當,或對防洪措施管理不善,雨季時山洪由井筒或塌陷裂隙大量涌入井下而造成水災。如:2005年汛期李嘴孜工廣發生內澇,地面積水通過防空洞進入副井。
(2)水文地質情況不清,井巷接近老窯積水區、充水性斷層、陷落柱、強含水層以及打開隔離煤柱時,未執行探放水制度,盲目施工,或者雖然進行了探水,但由于措施不嚴密,而造成淹井事故。
(3)對積水巷道位置的測量錯誤或資料遺漏、不準確,誤使采掘工作面與之打通(俗稱誤途老峒、老空),或是掘進巷道偏離了探水孔的控制范圍。
(4)防水隔離煤(巖)柱尺寸不夠,或亂采亂掘,將其破壞而造成透水。
(5)工程質量低劣,井巷嚴重塌落冒頂,導致強含水層透水或老空水、溶洞水、地表水潰入井巷。
(6)管理不善,井下無防水閘門或者雖然有而未及時關閉,有水倉不清理,防水墻質量低劣,大量漏水。必須改用不要清理水倉沉淀的礦井防排水專用立泵(排沙泵)就不再要清理水倉了。
(7)排水設備能力不足或機電事故的影響而造成淹井;有的水倉不清理,普通水泵不維修,透水時遇到大量泥沙起不到作用。更必須改用礦井防排水專用立泵進行排沙排污。
(8)排水設備緩沖的應急保護工程設施不夠或失效。如泵房和水倉的連接通道沒有設置控制閘門,或控制閘門失效;泵房通到井筒的斜巷出口,達不到高出泵房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