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管道水力輸送泵長距離礦漿水力輸送主要是利用管道作為運輸工具。管道水力輸送的物料大體可分為有用物料和廢渣類,如金屬礦主要是精礦和尾礦。精礦管道水力輸送是通過管道水力輸送泵將選礦廠生產的精礦通過管道運送到冶煉廠、港口或其它用戶進行加工;尾礦管道水力輸送是指選礦廠外排的尾礦渣利用管道水力輸送泵經管道運送到堆存地點儲存起來,待今后再利用回收或掩埋處理。
兩者在系統構成上雖然并不完全相同,但在水力輸送特性上,兩者有其一致性。都是利用等于或略大于臨界流速的流速,即礦漿內所有的固體顆粒都呈懸浮狀態,或大部分呈懸浮狀態,少量為推移狀態下,進行輸送。因為只有這樣所需的輸送動力(壓力)及管道內的壓力損失和固液兩相流動性才能減至最低。同時,也不會出現管底沉積。
為了減少漿體輸送時的能耗與水頭損失,一般都希望輸送流速限定在層流轉變為紊流的黏性過渡流速區內,此時的流速一般稱為“臨界流速”。其主要特點是粘性對水頭損失有明顯的影響。因此,在進行漿體管道輸送設計時,必需要確定漿體的流型(流變特性)、流型與粘滯系數的關系、臨界流速、水頭損失等條件和數據。但在流變學中,至今尚未得出普遍適用描述流型與粘滯系數關系的表達式,而這些數據及資料又都與懸浮介質和固體物料的特性有關。尤其是固體顆粒的密度、粒徑、漿體內固體物料的含量(漿體濃度)、管道管徑等都是決定漿體特性和輸送參數的主要因數。
同時,它們之間又有著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如固體粒度組成的變化將對漿體黏度有很大的影響。粒度愈細或粒度組成越均勻則粘度越大,從而限制了輸送濃度的提高。同時,又會造成輸送阻力的增加。故在一定的上限粒徑條件下,適當增加漿體中粗顆粒含量將有利于減少同一漿體濃度的相對粘度及輸送阻力。但增加量不能過多或粒徑過大,超過限度時將使漿體的流型發生變化,反而不利于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