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渣漿廢料輸送設備水力管道輸送不溶固體物是一種效率高,成本低,投資少,占地少無污染的運輸形式。我國金屬礦山選礦廠的尾礦一般都是采用管道水力輸送至尾礦庫。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由于人們對尾礦處理不很重視,對尾礦輸送技術研究較少,那時的尾礦輸送濃度普遍都很低。1984年原冶金部黑色金屬礦山情報網曾組織尾礦技術調查組對國內20個有代表性的鐵礦選礦廠的尾礦輸送系統進行過全面調查,各選礦廠尾礦輸送濃度實際運行情況如表9-1。
由此表可知那時的尾礦輸送濃度最低10%左右,最高僅為20%左右。大家都知道如果尾礦輸送濃度為15%,則每輸送1t干尾礦就需攜帶約5.7m3水,如此低的輸送濃度幾乎是用尾礦輸送系統在輸水,大大降低尾礦輸送系統的效率,無為地消耗大量電能,增加礦石處理成本。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設計原因。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高濃度輸送主要在國外用于精礦長距離管道水力輸送。其設計參數主要采用被輸送物料的試驗參數。尾礦由于不創造價值,輸送距離又比較近,所以尾礦輸送的試驗資料非常少,鐵選廠尾礦輸送只能參照一些低濃度計算方法進行設計。一般設計濃度都不超過25%。
(2)生產能力原因。當時有些選礦廠實際生產能力能不達到選礦設計規模,造成尾礦輸送系統能力偏大,尤其是輸送管徑偏大,不得不降低設計濃度,增加礦漿流量來保持管道流速達到輸送臨界流速,防止尾砂沉積堵塞管道。
(3)濃縮、輸送設備原因。尾礦濃縮、輸送設備的落后也是造成尾礦低輸送濃度輸送的主要原因之一。尾礦濃縮是尾礦輸送系統的關鍵環節,尾礦輸送濃度主要取決于濃縮池底流濃度。從調查的20個選礦廠尾礦粒度(見表9-2)和尾礦濃縮池底流濃度(見表9-3)情況看,我國鐵尾礦粒度是比較偏細的,大多數選礦廠目前使用的普通濃縮機及相應的濃縮池是建國初期的產品,從三十多年使用情況看,這種濃縮池對尾礦平均粒度較細的尾礦適應性和處理效果都不理想。限制了尾礦輸送濃度提高。
九十年代前的輸送泵以襯膠泵、渣漿泵為主,該種泵揚程低,效率低,耐磨性極差,葉輪磨損最大最快,輸送地形高度落差揚程變化等環境條件使泵的性能發揮差,對輸送濃度影響較大。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經濟發展積累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生產的經濟效益。在國家節能政策的推動下,國內從事漿體輸送的技術人員積極學習和改用九十年代晚期先進實用耐磨尾礦排沙泵(礦用排沙立泵)或者渣漿廢料輸送設備濃縮型水隔膜尾礦泵和高濃度耐磨管道水力輸送技術,做了大量的尾礦濃縮和管道輸送試驗,為鐵選廠尾礦管道高濃度輸送奠定了基礎。從九十年代中期,按照原冶金部提高尾礦輸送濃度節能降耗的要求,大部分鐵礦選礦廠都根據本廠實際情況對尾礦輸送系統進行了改造,尾礦輸送濃度普遍達到35%以上,節電節水效果顯著,最主要的渣漿廢料輸送設備濃縮型水隔膜尾礦泵革命性的改變了尾礦漿輸送技術的突破,粗顆粒,高濃度達到70%,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