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的澆筑與振搗密切相關,相輔相成。防撞墻的施工工藝強調澆筑與振搗同樣重要,長期以來,形成了重振輕澆的現象,澆筑無序或振搗無方都是砼產生不均勻性弊端的根源,應準確把握澆與振的時機,振搗時間長短,遍數應根據澆筑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能早振,也不能遲振,不要欠振,也不要過振,以確保均勻密實,外表光潔。
1、分層分段。
砼的澆搗,應從一端開始,一段一段向另一端,呈傾斜層全斷面推進,每一段的長度 2~4m 為宜,每層澆筑的厚度不宜超過 30cm,在陰坡或倒角部位,分層厚度宜適當減小。
2、澆搗步驟。
砼的澆筑要按分層厚度連續地由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切勿無規則的堆積,上層與下層應呈傾斜層次的澆露面,注意澆和振的銜接配合,不能早振。所謂“早振”就是本層澆筑的砼尚未到位或未布滿范圍,層次不清而過早振搗,早振宜導致:水泥漿被溢至低處或邊上,拌和物失去均勻性,再澆砼時,則較多的水泥漿上浮,緊靠側模面,形成色差,另外應注意不能過振,以防止云鱗狀色斑的產生。
3、振搗方法。
底層振搗先振搗內側倒坡陰角,把氣泡排向外側,然后振搗外側,氣泡沿外側直墻背溢出,然后再回到內側,進行二次振搗排氣,可以將振搗棒觸鋼筋架,借助振實。振搗腹層時,振搗棒應遠離模板 5cm,若振搗棒太靠近模板會在砼表面留下不均勻的砂漿或水泥漿層。頂層振搗,振棒主要在鋼筋骨架內振搗,按先外側后內側復振排氣,應注意不要棒碰鋼筋,因為腹層砼已趨穩定,若棒觸鋼筋,易使底層斜面鋼筋保護層上出現不均勻斑或沁水。在各層的振搗過程中,振搗棒的插入位置應離模板拼縫稍遠,以防振裂拼縫上密封膠帶造成漏漿。砼已無顯著沉落,不冒氣泡,呈平坦泛漿,則振搗適宜,對于底部或陰角部位,宜快插慢提,快速插入,上下抽動 3~4 次以助砼沉落穩定,每次提升按 2~3cm 控制,每提一次停頓2~3s,以利于排出氣泡。振搗棒的移動間距一般按振搗棒作用半徑的 1.5 倍控制,一般 25~30cm,防止漏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