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滿山客土噴播機
8立方132千瓦客土噴播機
萬澤錦達噴播機廠家研制的8立方132千瓦客土噴播機,在原有的設備上通過六大改造,使機器在操作性能和使用性能方面有了提升。
性能特點
1、“綠滿山”噴播機采用雙柴油機帶動,攪拌和輸出動力分開,揚程高點,效率快,既可以做公路邊坡鐵路邊坡水庫堤壩較大面積綠化噴播,又可以用來噴植稻田、草坪、樹木花卉、農作物草籽等,還可用來灌溉、施肥、噴灑農藥等日常護理及土壤改良工作。
2、可以加土的液力噴播機,又名水力噴播機或液壓噴播機,適合覆蓋三維網,可成型。在工地施工中,根據工地情況可以適量加土,減少紙纖維、木纖維用量,大量減少施工成本,加快施工速度并草種的發芽率;
3、可根據實際施工情況把柴油機動力換為電機動力,并可加裝輪子,既機器的使用成本又方便機器在不適合車輛進出的地點移動,也可根據客戶要求加裝龍門吊方便裝卸。
4、機器操作簡單。機器防滑平臺上裝有功能的操作盤,高80cm的防護欄可以根據需要裝卸,既控制臺和架槍操作手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的安全,又可以在工作臺上臨時堆放貨物。
5、罐內采用槳葉機械攪拌和射流攪拌雙重攪拌形式,可以讓物料在攪拌和噴播過程中處于全懸浮均勻狀態,能將混配好的原料均勻噴出。
6、機器自帶直接萬向噴播系統和引管噴播系統,方便客戶根據不同施工情況采取不同噴播方法,減少勞動量不同噴撒的需要。
7、“綠滿山”客土噴播機是噴播機廠家,填補了三維網用噴播機的市場,具有液力客土兩重性,用少的投資做更方便的工作。
技術參數:
型號 |
WKP-80/132 |
罐體容積 |
8立方 |
罐體材質 |
5mm鋼板 |
外形尺寸 |
5000×1800×2400mm |
發動機 |
濰柴132千瓦 |
直接噴播距離 |
20-40米 |
引管噴播距離 |
40-100米 |
發動機功率 |
62-132kw |
單罐噴播面積 |
200-800㎡ |
重量 |
5噸 |
單罐油耗 |
20-40元 |
提示:
1、根據輸送物料比重不同,輸送距離有較大差異。
2、建議配料比例:水:土:稻殼等噴播基材=1:2:1(其中土的比例是以沙土為基礎進行測定的,粘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適當減少添加比例)
不同地區噴播技術的模式及引進
噴播技術是和平建設時期經濟發展的產物,自然條件和經濟基礎不同的國家,噴播技術和形式與內涵也不盡相同。二次大戰結束后,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致力于國力的恢復與發展,向往和平,回歸自然是共同的心愿。開發建設與生態恢復的同步也是這些經濟強國共同的理念。從法律法規的制定,到投資的安排,從基礎理論的研究,到應用技術的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增長。
一、歐洲模式
歐洲模式以瑞士為代表,瑞士是個中立國家,致力于建設和平家園。瑞士多山,坡面綠化的理念影響了日本,同時它也吸收了美國的液力噴播技術,形成了一套風格的技術,在相鄰國家中應用很普遍。
歐洲國家自然條件好,大部分地區是平原,屬溫帶海洋性氣候,降雨量均勻豐沛。因此在局部生態環境治理上采用噴播和草毯的方式較多,并且形成了歐洲的技術風格。在噴播技術的材料方面,不用過多考慮風吹、雨淋、干旱等影響因素,采用草本纖維和紙漿纖維作為覆蓋物的較多。添加劑的使用品種相對來說比美國少。另外,歐洲國家國土面積相對較小,使用中小型噴播機較多,大型噴播機較少。
歐洲模式適于我國氣候條件較好、經濟相對發達地區。
二、美洲模式
美洲液力噴播技術產生于美國州際高速公路建設時期,后應用于各個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生態恢復方面,以及生態景觀建設、自然災害的生態恢復方面。
美國地域廣闊,以溫帶、亞熱帶氣候為主,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不如歐洲。雖然二次大戰前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美國經濟持續發展,但國民生產總值中用于治理生態環境方面的資金相對于治理面積而言并不如歐洲、日本寬裕,因此,美國水力噴播技術應用。噴播機械類型,罐容量從50加侖到330加侖,多達10余個量級,分別適用于小型園林工程、一般公共綠地的常規綠化工程、大型基礎建設后期的生態恢復工程以及山林綠地的自然力損毀恢復工程等方面,大型噴播機的使用比其他國家要多。
由于自然氣候條件較差,降雨量相對不均,以及產業化規模、運輸成本的限制,集成包裝的木質長纖維使用較普遍,使用量很大。在氣候條件相對較好的中部地區,紙漿纖維、纖維的使用量也很大。
美洲模式與我國自然條件和發展條件為相近,適于我國大多數地區。
三、日本模式
日本是一個山地島國,總體上屬于溫帶海洋季風氣候,降雨量豐沛。二次大戰后,日本用5年的時間恢復基本國力,而后實施國土改良,提出綠化工程的概念,進入恢復期。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日本進入近20年的發展期,在制定嚴厲的生態管理法規政策的同時,環境恢復投資力度。國民生產總值中用于治理生態環境方面的資金相對于治理面積而言比較寬裕。因此,日本的噴播技術應用中客土噴播是主流,與巖體工程技術結合緊密。20世紀80年代,日本學術界總結了在亞寒帶北部地區、溫帶季風的中部地區、亞熱帶的南部地區坡面綠化恢復生態環境的經驗,形成從微觀生態恢復學原理,到干擾條件下植物生長習性的改變,到人力與自然生物力相互關聯作用,以至于綠化工程設計、實施方案等方面的系統坡面綠化工程理論。90年代初,日本除了在本土有計劃地推廣生態環境恢復技術外,也向中國輸出噴播技術和設備、材料。此外,日本每年還從北美國家訂制大量的木質纖維覆蓋物,以適應巖體噴播的質量要求。
日本模式適于我國南方經濟發達的多山地區。
我們引進噴播是為了在我國的經濟條件下,在加速發展經濟的同時維持環境的平衡,也應本著可行、經濟、適用的原則。美國、日本和歐洲的噴播技術模式也是在互相借鑒吸收、因地制宜改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我們不應該盲目套用,或不顧自然條件差異而照搬,應根據國情,開發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噴播機械和噴播材料。國產噴播機械和噴播材料實現產業化,是噴播推廣應用門檻、加速我國恢復建設進程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