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輪胎爆破是資源化處理的高效手段,但隱藏的多重風險不容忽視。輪胎高溫分解會產生苯乙烯、丁二烯等易燃混合氣體,濃度達標時易引發閃爆;爆破瞬間產生的飛石可飛濺至50米外,時速超100公里,足以擊穿設備或造成人員傷亡;同時,橡膠顆粒隨沖擊波擴散,會污染土壤與水體。2024年龍巖某再生資源公司爆炸事故,雖為烘干環節引發,但暴露出的無防護風險警示深刻——未落實防護措施導致1死1傷,直接經濟損失達200萬元。這些教訓印證:專用防護網是爆破作業的“必選項”而非“可選項”。
專用防護網的安全保障源于“雙重攔截+能量消解”的科學設計。其采用“內層炮被+外層網體”的復合結構,形成立體防護閉環。內層炮被由廢舊輪胎切割編織而成,利用橡膠高韌性特性直接吸收爆破沖擊能量,交錯編織的致密結構可阻擋細小碎片,四周鋼絲加固防止被氣浪掀翻。外層搭配高強度鋼絲網或柔性復合網:前者為4-6mm高碳鋼絲編織,網孔5-10cm,錨桿固定后可攔截10cm以下飛石;后者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重量僅為鋼絲網1/3,狹窄空間適配性更強,通過形變進一步消解動能。雙重結構從源頭控險到外圍攔險,實現風險全鏈條管控。
山東某輪胎處理廠的實踐數據,直觀展現防護網的核心價值。該廠未使用防護網前,單次爆破后飛石散落范圍達15米,設備損壞率年均3次,清理耗時1小時;引入“炮被+鋼絲網”防護體系后,飛石被控制在5米內,沖擊波強度削弱40%,連續12個月未發生設備損毀或人員受傷事件,清理時間縮短至15分鐘。反觀無防護作業,不僅事故風險陡增,還因橡膠顆粒無序擴散,需額外投入治污成本——某小型作坊因無防護導致周邊土壤橡膠顆粒含量達每公斤2.3克,治污費用超10萬元。
防護網還兼具顯著的環保輔助價值。內層橡膠炮被可吸附90%以上的細小橡膠顆粒,收集后可直接用于膠粉生產,實現“以廢治廢”;外層網體阻擋的大塊輪胎碎片,便于分類回收再利用,減少固廢污染。這與傳統無防護作業中顆粒隨風飄散、污染土壤水體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既降低環保治理成本,又契合資源化利用的行業導向。
對作業人員而言,防護網是“生命防線”;對監管人員來說,其標準化防護效果為安全監管提供可量化依據。《廢舊輪胎管理辦法》明確要求“落實安全防護措施”,專用防護網正是合規運營的核心裝備。企業應將其作為必配設施,結合爆破當量科學選型,筑牢安全環保雙重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