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一場以“精益賦能·班組筑基”為主題的精益班組建設工作坊在營銷中心405培訓室舉行。來自公司各單位生產、質量、設備、安全等部門的50余名中層領導、班組長及核心骨干齊聚一堂,圍繞“班組管理七大任務”展開深度研討。不同于傳統培訓的“填鴨式”講授,這場工作坊更像是一場“基層智慧的碰撞會”——當精益理念遇上幾十年的一線經驗,當標準化流程碰撞實操痛點,2天半的沉浸式學習中,“如何讓精益真正落地基層”從抽象概念,逐漸變成了可觸摸、可復制的方法論。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工會主席王偉參加開班儀式并提出要求。
從“經驗管理”到“精益思維”的認知突圍
工作坊首日,培訓導師用一組數據打破了參會學員的固有認知:“根據我們對基層的調研,73%的班組曾因流程模糊導致返工,41%的質量問題源于未標準化的操作習慣。”這組數據像一根細針,挑開了“經驗管班組”的隱憂——許多班組長習慣了“靠經驗帶人、憑感覺做事”,但在訂單交付壓力增大、質量要求升級的今天,“人治”已難以應對復雜挑戰。
“精益不是大公司的專利,而是解決基層痛點的‘工具箱’。”導師的開場白直擊核心。為了讓抽象的“精益理念”落地,工作坊設計了“問題診斷”環節:6組學員現場列舉日常管理中的“頭疼事”。這些問題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基層管理的真實狀態。
“這些問題的本質,是缺乏‘系統思維’。”導師引導學員用“精益五問”重新審視問題。例如,破解慣性思維,可以“將老員工的隱性經驗轉化為可視化操作清單”;針對“設備故障”,有人聯想到“用TPM‘自主保全’模式,讓操作員工參與日常保養”。這場討論讓學員意識到,精益不是“額外任務”,而是用更系統的方法優化現有流程。
七大任務的“精益拆解”與流程再造
班組管理的七大任務是本次工作坊的核心主線。導師沒有照本宣科,而是以“案例+模擬”的方式,帶著學員逐個任務“拆解—設計—驗證”。在導師的帶動下,學員們從目標管理的“公司指標”到“班組行動”,從流程管理的“混亂”到“可視化”,從標準管理的“個人經驗”到“組織資產”。大家在學習中思路得到拓展。
當工作坊結束時,一位參訓學員在筆記本上寫下:“以前總覺得精益是‘管工具、管流程’,現在才明白,精益的核心是‘管人’——激活每個人的改善意識,讓標準成為習慣,讓流程服務于人。”
這場工作坊或許沒有華麗的理論,但它用基層的語言、真實的案例、可操作的方法,讓精益從“理念”變成了“工具”,從“課堂”走向了“現場”。正如導師所說:“班組是企業最小的細胞,當每個細胞都具備精益的‘生命力’,整個組織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