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試驗現場,科研車輛正在進行最后的調試。46歲的何興云手持數據終端,仔細核對著車輛的動態參數。他時而與團隊成員討論算法優化方案,時而俯身檢查車輛傳動系統,這份專注默默感染著身后青年的團隊成員。
從業二十載,何興云始終堅守在國防裝備科研設計、試驗的一線,從事特種車輛總體技術研究、科研項目管理和新質新域技術的研究工作,憑借著一往無前的勇氣和開拓創新的闖勁,譜寫著強軍勝戰的精彩答卷。
筑夢鐵騎 創新與擔當交相輝映
2023年末,一封邊疆部隊寄來的感謝信讓整個團隊激動不已。信中提到“貴單位研制的某裝備在綜合保障演習中表現卓越,贏得了參訓官兵的一致稱贊……”。這背后,是凝聚了何興云與團隊成員七個晝夜的堅守與付出。
在2023年的某個清晨,陽光穿透云層,灑在繁忙的研制現場上,對何興云和他的團隊而言,這一天是不同尋常的。某項目研制任務周期由原本計劃的一個月被緊急壓縮至7天。這不僅是對技術能力的極限挑戰,更是對團隊協作與意志的嚴峻考驗。
“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團隊成員中有人低聲議論,但何興云的眼神卻異常堅定,他迅速召集團隊,統籌策劃,明確分工,制定詳細周密的工作計劃,和團隊成員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白天,他們專注于調試,確保每一個采集的數據都準確無誤;夜幕降臨,他們仔細核對數據、梳理問題,并根據每一個細節制定解決方案;深夜,他們再進行試驗,不斷優化迭代,困了就在行軍床上瞇兩小時。終于,在第七天的黃昏,當最后一組數據確認無誤后,整個團隊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他們成功完成了幾十余項試驗科目,高質量實現項目交付。
在創新路上,何興云同樣敢為人先。2021年他負責某研購一體項目,他日夜伏案工作,將頂層設計與數字化創新巧妙融合,對方案進行了10余輪精雕細琢。項目試制完成后,他又帶領試驗隊進行試驗測試。“只有經歷過極限環境的考驗,我們的裝備才能真正上戰場。”何興云堅定地說。在他與團隊的不懈努力下,該項目創造了當年競標、研制、試驗、交付的佳績。那些試驗場上的汗水與努力,都化作了強軍路上的堅實腳印。
十余年來,他先后主持10余項重點項目,帶領團隊參與了眾多項目的競標、研制和定型工作,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積累了大量珍貴的測試數據和試驗經驗,為多項裝備的定型研制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企業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
敢為人先 深入鉆研勇拓預研之路
“搞科研就要注重實用性,國防需要什么,我們就鉆研什么,這才是真科研!”他這樣說,更這樣做。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何興云圍繞公司產品迭代更新、技術轉型升級持續發力,爭當預先研究的“開路先鋒”,不僅為公司“十五五”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更為國防裝備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020年,某外貿研制項目的重擔落在了何興云的肩上。他深知這項任務的艱巨性——同類產品研發經驗匱乏、設計風險高、研發過程充滿不確定性。然而,何興云沒有退縮,他毅然接受了這一挑戰。他大膽引入了內裝一體化的總體設計理念,這一創新思路如同一股清流,為項目的推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成功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難題,顯著提升了裝備的人機交互、信息化水平等綜合性能。最終,該產品成功入選“國內十大明星武器”,并連續多年在珠海航展上亮相,吸引了專業人士、國內外新聞媒體和觀眾的高度關注與熱力追捧。
當新質新域技術浪潮席卷而來,他站在科技前沿,運用系統思維、集成創新,開展平臺集成技術、系統單元技術等多項研究工作。他憑借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鉆研精神,獲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0余項,撰寫發表國防科學技術報告和發表專業學術論文數篇。
銳意探索 向新而行鍛造新域利刃
2020年,他先后被選派至國家、集團及高校院所等研發平臺學習深造,這些經歷讓他對裝備系統、使用需求和發展方向有了更深的認識,拓寬他的知識邊界。在項目研制過程中,他將所學知識與工作實際緊密結合,積極投身于新域新質技術的廣闊天地。無論是新技術應用、新試驗能力建設,還是新材料應用,他都主動適應裝備發展的新趨勢,為公司的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作為多個項目競標及比測工作的技術負責人,面對陌生而充滿挑戰的全新技術領域,他沒有絲毫退縮。深夜的試驗室里,頂燈的光暈籠罩著他專注的身影,一摞摞技術資料被反復翻閱,標注得密密麻麻。在競標和比測工作中,他帶領團隊日夜奮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他們運用拓撲優化、仿真模擬等先進設計方法,結合構造特點和操作使用場景,融合優勢資源,創新設計思路。經過反復迭代優化,他們的參數配置更加科學合理,系統方案更加完善,最終在各項競標中取得了成功,在比賽中斬獲了優異成績,在技術領域上書寫了屬于他們的精彩篇章。
“服務國防沒有終點,只有起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何興云依然保持著那份熱愛和執著,在服務公司核心任務中開拓進取,于國防裝備領域踏出鏗鏘足跡。(文/王澤芬 李春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