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第一品牌。”
大眾這個全球汽車市場的霸主、中國汽車市場的大佬,終于入場了。
3月25日,大眾汽車在廣東珠海亮相了5款新能源車型,分別為i.d.buzz、i.d. r pikes peak、e-golf(高爾夫·純電)、e-bora(寶來·純電)和e-lavida(朗逸電動版),并且后三款車型都將在今年正式上市。一口氣推出三款純電車型,大眾的目的很簡單——押寶純電動,維持其在中國市場及全球市場的霸主地位。
“大象”終轉身
此前,幾乎所有的外資傳統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都比自主車企及造車新勢力慢了一拍。如果說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等品牌的熱度是政策造就,隨時都可能跌下神壇,不足為懼,那比亞迪、特斯拉這倆大佬卻是真正跑到了一眾外資傳統車企的前方,即便強如大眾,也不得不重視。
終于,在日益嚴苛的排放政策面前,大眾等歐洲車企發現大力發展了幾十年的柴油機“一無是處”,混動技術又被豐田、本田封鎖,在下一輪競爭中,“大眾們”儼然一副“明日黃花”的模樣。強壓之下,盡管困難重重,但大眾這頭“大象”還是轉身了,轉向了唯一的希望——純電動及插電混動。
狂奔前的蓄勢
3月12日的大眾集團年會上,大眾集團ceo赫伯特·迪斯表明了全面電動化的決心:在未來十年內推出70款電動汽車,基于電動汽車平臺生產的汽車數量達2200萬輛。
同時,在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撮合下,3月20日,德國三大汽車巨頭大眾集團、戴姆勒集團和寶馬集團的三大掌門人進行了磋商,一致認為純電動與插混技術將成為未來發展的絕對主流。
電池技術方面,早在2017年10月,歐盟宣布啟動歐洲電池聯盟之時,大眾就是第一批響應的車企。而在最近,大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正與瑞典電池制造商northvolt以及其他公司和科學實驗室聯手進行電池研究。
制造方面,去年9月,大眾表示其茨維考工廠將從傳統燃油車工廠百分之百轉換為生產電動車工廠,并表示茨維考工廠只是一個開始,在全球范圍內的16個工廠都將轉向電動車的生產。之后又有消息稱大眾計劃在北美建立生產大眾i.d.系列純電動車的新工廠。
這一系列舉措,都證明了以大眾為代表的歐洲車企對于電動車的態度并不是玩票性質,而是all in!
暫時的低谷
盡管態度堅決,電動化進程也在不斷推進,但由于起步太晚,大眾現在的電動化產品卻不太盡如人意。比如本次亮相的五款純電動汽車,除了id. buzz電動概念車和id. r賽車之外,其余三款真正投入市場的車型,本質上其實都是“油改電”而已,并不是基于大眾最新的meb電動化平臺打造,依然誕生于mqb平臺。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朗逸電動版的綜合工況續航里程僅為278km,寶來·純電和高爾夫·純電的綜合工況續航里程只有270km;三者都采用了同樣的永磁同步電機,最大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后兩者的電池組來源于寧德時代,容量為37.2kwh。
和同級別軒逸·純電338km的綜合工況續航里程相比,這三款新車的續航里程實在是難以拿上臺面。而對于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來說,續航里程恰好就是最大的痛點。
如果把對手放大到自主品牌的層面,面對比亞迪秦pro ev500高達420km的綜合工況續航里程,朗逸電動版、寶來·純電和高爾夫·純電更是毫無還手之力。而即將上市的秦pro ev超能版,綜合工況續航里程達到了驚人的520km。
如果大眾要進軍高端電動車市場,特斯拉的實力則更為恐怖,600km左右的續航里程以及一系列層出不窮的“新概念”都讓其擁有令人著迷的魔力。
寫在最后
從大眾集團的整體實力和戰略布局來看,很顯然目前的劣勢只是暫時的。在迪斯的大力推動之下,大眾集團的電動化進程正在逐漸加快,最遲到今年底,i.d.正式面世之時,我們就將見到大象轉身之后奮力狂奔的景象。屆時,傳統豪強的真正實力將顯露無遺。
了解更多資訊請下載易車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