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數碼攝影入門知識教程.txt你無法改變別人,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無法改變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無法改變生命長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寬度。數碼攝影入門知識教程
第一章:攝影的基本知識
2008-10-13 11:52
萬丈高樓平地起,學習任何一門學問都要先由基本做起。要拍好照片,一定要先掌握基本的攝影知識。
一、正確持機方法
在拍攝的基本知識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拿穩相機。無論其它的攝影要素和技術掌握得有多好,只要拍攝的一瞬間有震動,照片的質量一定會因影像模糊而大大降低。
雖然可以用三腳架來減低震動的可能性,但更多的時候是以手持相機拍攝為主,而且在“決定性的瞬間”內,往往不允許攝影者再花時間去放置三腳架并固定照相機。
數碼照相機相對于傳統照相機而言,它對拍攝穩定性的要求更高。這是因為,電子元件存儲信息需要一段額外的時間,通常稱為“時滯”。
1、持機的正確姿勢
無論是站立、坐下還是跪下,持機的正確姿勢都應該是:
(1)、右手緊握相機一側的握手位,食指輕觸快門鍵,以備隨時拍攝。
(2)、以左手手掌托住機身底部,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相機來穩定鏡頭。
(3)、兩手上臂緊貼身體,盡量保持自然下垂的狀態并向身體靠攏。千萬不要聳起雙肩。因為長時間用聳起雙肩的姿勢拍攝,雙肩關節會出現疲勞感,更難穩定相機。
(4)垂直握持相機拍攝時,一般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也要注意左臂緊貼身體。
2、站立或坐下攝影時的注意事項
(1)、站立攝影時,雙腳宜微張,或以前后步方式站立,以便將整個身體的重量平放到雙腳上。如果能借助一些固定的物體作為依靠,例如背靠樹干或墻壁等,則效果更佳。
(2)、坐下攝影穩定性已經很高,但仍可借外物進一步穩定身體。以椅子的靠背或桌子作依靠是不錯的選擇。
3、跪下攝影時的注意事項
跪下攝影時左腳應該弓起,右腳跪地,托起機身底部的左手則支撐在弓起的左腳上。一般情況下,跪姿拍攝較難穩定身體,最好也能借助固定物體作依靠,如樹、墻等。
4、相機帶的重要作用
將相機帶套在手腕上,握在虎口中繞兩圈再拉緊,以拇指穿過帶圈后再握緊相機,使相機和右手合二為一,不但可以減輕手的顫動,而且可以在不小心松手時將相機拉住,不至于掉到地上而損壞。
二、光線的運用
照片是光與影的藝術產品,將光線稱為攝影的靈魂一點也不為過。要拍攝好照片,就不能不掌握光線這個關鍵的元素。
1、光線的性質
(1)直射光
在晴朗的天氣里,陽光沒有經過任何遮擋直接射到被攝者身上,受光的一面就會產生明亮的影調,不直接受光的一面則會形成明顯的陰影,這種光線稱為“直射光”。在“直射光”下,受光面及不受光面會有非常明顯的反差,因此容易產生立體感。
當太陽被薄云遮擋,陽光仍會穿透白云擴散,這時所產生的照明反差將會降低,非常適宜于人像攝影。
(2)散射光
在陰天,陽光被云層所遮擋,不能直接射向被攝對象,只能透過中間介質或經反射照射到被攝對象上,光會產生散射作用,這類光線稱為“散射光”。由于散射光所形成的受光面及陰影面不明顯,明暗反差也較弱,光影的變化也較柔順,因此產生的效果比較平淡柔和。
“直射光”會產生反差較強的光線,致使陰影較濃厚,調子變化較少,所拍出的影像線條及影調較硬。而“散射光”會產生反差較弱的光線,故陰影較淡,調子變化較豐富,會得出較軟的柔和的影像線條及影調。所以攝影者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適合的光線。
2、光線投射的不同方向
拍攝同一個景物,運用不同方向投射來的光線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1)順光
從照相機背后而來,正面投向被攝對象的光線叫做“順光”。“順光”照明的特點是:被攝對象絕大部分都直接受光,陰影面積不大,對象的影調比較明朗。這種光線形成的明暗反差較弱,對象的立體感主要不能靠照明光線反映出來,而是由本身的起伏表現出來。因此立體感較弱。
(2)前側光
從照相機左后方或右后方投向被攝對象的光線叫做“前側光”。受光的對象大部分都會受光,產生的亮面大,所以影調也較明亮,對象不受光而產生陰影的面積也不會太大,但已可以表現出對象的明暗分布和立體形態。這類光線既可保留比較明快的影調,又可以展現被攝對象的立體形態。
(3)側光
來自照相機左側或右側的光線叫做“側光”。它會使被攝對象的一半受光,而另一半則處于陰影中,有利于表現對象的起伏狀態。
由于“側光”照明使對象的陰影面積增大,因此畫面的影調不亮不暗,明暗參半,不及由“順光”和“前側光”產生的那樣明快,但亦不會太陰沉。立體形態表現會較好。
(4)側逆光
來自照相機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的光線叫做“側逆光”。它令對象產生小部分受光面和大部分的陰影面,所以影調會較陰沉。這種照明方法在對象上產生的立體感會比“順光”的好一些,但仍然偏弱。
(5)逆光
“逆光”是由被攝對象背后射來,正面射向照相機的光線。被攝對象絕大部分處在陰影之中。因光線的對比較弱,所以立體感也較弱,影調比較陰沉。可是,“逆光”可以用來勾畫物體的側影和輪廓,還可以突現物體的質感和形狀,清楚地展示對象的線條。在明朗的天氣下使用“逆光”更會創造出一種強烈的反差。
(6)頂光
光線由被攝對象上方而來的謂之“頂光”。日正當中的太陽光便是一個好例子。“頂光”常會在被攝對象上造成強大的陰影,若用于人像攝影,則人臉部的鼻下、眼眶、顎下等處會形成濃黑的陰影。
(7)底光
“底光”的光源位于被攝物的下方。這種光線在日常生活經驗中較少見,故有怪異和戲劇性的效果,在一般攝影場合應用較少。
3、光線的反差
“反差”指的是被攝對象上“最亮”與“最暗”的色調關系。所謂“反差強”,是指光線在主體身上呈現的最亮部位與最暗部位的差別大,而且由最亮到最暗的轉換過程中變化非常劇烈,對比度非常強烈。相對的,“反差弱”,表示最亮部位與最暗部位的差別不太大,由最亮到最暗的轉換過程中變化非常柔順,令色調很豐富。
三、攝影的構圖
構圖是在照片有限的空間內處理人、景、物的關系,并將三者安排在畫面中最佳的位置以形成畫面特定結構的過程。
構圖最主要的目的是如何強調及突出主題景物,同時把繁瑣的、次要的東西恰當地安排為陪襯。好的構圖令照片看起來均勻、穩定、舒服、有規律,而且可以引導視線到主題點。構圖不當,會出現雜亂、左右不平衡、頭重腳輕及因主題過多反而變成沒有視覺焦點等問題。
1、構圖注意事項
要獲得好的攝影構圖,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照片不應太過單調,否則照片會顯得呆板。但也不應太復雜,否則會令人覺得混亂。
(2)要選擇適合的背景。好的背景不但有助于襯托主題及突出主角,亦會豐富照片的內容,增添畫面的色彩。
(3)要了解人、景、物三者在照片中的關系,并適當地安排它們,以有效地表達主題,避免喧賓奪主的情況。
(4)要考慮各個景物色彩上的對比。鮮明的對比有助于突出主題,但若顏色混亂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5)要掌握光線的照射角度以及所產生的明暗陰影,它們都會影響照片的色彩和效果。
(6)要多利用照明、透視、重疊和影紋的層次變化,這將有助于在平面的照片內增加立體感。
2、以不同的拍攝角度造出不同的構圖
大多數拍攝對象都是立體的,它們呈現出許多面。有正面、側面、背面、頂面及底面。同一個對象,拍攝的方位角度不同亦會令畫面展現出多種多樣的構圖效果。所以在拍攝之前應選取不同的方位、角度對物體作觀察及比較,從中找出一個最佳、最可表達主題、最生動的視點,以找到最合適的構圖。
(1)正面拍攝。
正面拍攝是一種最常用的攝影角度。正面拍攝可以產生莊嚴、平穩的構圖效果。但平穩的線條、對稱的結構也會因缺乏透視感而顯得呆板。而且很多時候會因為對象的受光情況相似而不能突顯對象應有的立體感。
(2)側面拍攝。
用斜側的攝影角度,畫面上原來的并行線條變成了斜線,具有縱深感,能將人的視線引向深處,增強立體感。而視線跟隨斜線延伸,也會使畫面變得生動。隨斜側方位的角度變化,其透視效果也會出現有趣的改變。
(3)仰視拍攝。
仰視拍攝指的是向斜上方的角度進行攝影,多用于拍攝高大的景物。這種拍攝角度既可以拍到高大景物的全景,又可以形成垂直地面的線條向上匯聚的透視感覺。還可以突出對象的高聳特性,增加壓逼感。
(4)俯視拍攝。
俯視拍攝就是從上向下進行拍攝。在高處作俯視的拍攝可以將大范圍的景物都拍下來,所以在廣角的風景攝影中會經常應用到。在人像攝影中使用俯視拍攝方法,可以為主角帶來一種纖秀的效果。
3、構圖的“三分法”
“三分法”是由希臘的數學家提出來的。攝影者將其運用在照片的構圖上,往往可以拍出很多和諧悅目的照片。具體做法是:用兩條直線和兩條橫線將畫面平均分為9個同樣大小的方格。拍攝時將主題放在直線和橫線的交叉點上。
“三分法”可以應用在任何人物和景物的攝影上。
4、背景與前景的選擇
背景或前景與主題在色彩、形狀、線條、質感、明暗上的不同會造成反差,形成對比,有突出主題之用。
(1)簡單柔和的背景。
簡單的背景不會搶去主題的地位,有利于突出主題。但過于簡單及單調的背景卻會使照片過于呆板。
(2)避免雜亂的背景。
雜亂的背景會使照片看起來非常混亂,更甚者會令人辨別不出主題是什么。
(3)避免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
如果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將難以突出主體,會嚴重破壞照片的整體效果。
5、攝影構圖的基本模式
(1)構圖均衡平穩
均衡,就是平衡。它區別于對稱。用這種形式進行構圖的畫面不是左右兩邊的景物形狀、數量、大小、排列的一一對應,而是相等或相近形狀、數量、大小的不同排列,給人以視覺上的穩定,是一種異形、異量的呼應均衡,是利用近重遠輕、近大遠小、深重淺輕等透視規律和視覺習慣的藝術均衡。當然均衡中也包括對稱式的均衡。
均衡式構圖,給人以寧靜和平穩感,但又沒有絕對對稱的那種呆板無生氣,所以是攝影家們在構圖中常用的形式,均衡也成了攝影構圖的基本要求之一。
要形成均衡式構圖,關鍵是要選好均衡點(均衡物)。什么是均衡點呢?這要從藝術效果上去找,只要位置恰當,小的物體可以去與大的物體相均衡,遠的物體也可與近的物體求均衡,動的物體也可以去均衡靜的物體,低的景物同樣可均衡高的景物。要多加實踐和學習,用好這種藝術技巧。
(2)打破均衡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一些新潮的攝影家認為均衡刺激性不強,反映不出新時代的生活節奏和特點,他們主張打破均衡,而且也在實踐他們的觀點,拍出了一些不均衡的作品。我們把這些作品的構圖形式,稱為非均衡式構圖。生活是多種多樣的,現實生活中既有均衡也有不均衡。只要是內容的需要和創作意圖的需求,形式可以任意選擇。
非均衡式構圖具有不穩定,不和諧,緊張刺激、動蕩不安等特點。從景物形象上來表現動勢較為理想;從心理反映上用來表達煩燥不安的情緒、不協調的動作或不一致的注意力和不同的表情等,具有優勢;如展示戰爭的殘酷、革命風暴、狼藉現場等場面,亦可取得好的視覺效果。
(3)框架式構圖
框架式構圖是用一些前景將主題框住。常用的有樹枝、拱門、裝飾漂亮的欄桿和廳門等。這種構圖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主題上,有助于突出主題。另一方面,焦點清晰的邊框雖然有吸引力,但它們可能會與主體相對抗。因此用框架式構圖多會配合光圈和景深的調節,使主體周圍的景物清晰或虛化,使人們自然地將視線放在主題上。
(4)直角三角形式構圖
直角三角形式構圖一般是以畫面的一個豎邊為三角形的一個直角邊,底邊為三角形的另一個直角邊。這種構圖大都注意被攝物的方向性。景物的運動方向或面向應該對著三角形的斜邊,使運動物體的前面或景物的面向前留有空間,給以出路。
直角三角形式構圖,在橫幅或豎幅畫面中均可選用,其特點是豎邊直線可顯示景物之高聳,底邊橫線又具有穩實、安定感,并且富有運動感,具有正三角形式和倒三角形式構圖的雙重優勢,同時左右直角邊靈活多變,很受攝影家們的喜愛,所以使用較多。
直角三角形式構圖的靈便性還表現在底邊長豎邊短或底邊短豎邊長均可選用,只要三個角中有一個角可形成直角,便可用這種形式構圖。
(5)圓形構圖
圓形構圖是把景物安排在畫面的中央,圓心正是視覺中心。圓形構圖看起來就象一個團結的團字,用示意圖表示,就是在畫面的正中央形成一個圓圈。
圓形構圖,除了圓形物體以這種圖式表示其圓外,實際上有許多場景可用圓形構圖表示其團結一致,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意愿上的。如許多人圍著一個英雄模范在簽名,不少少年兒童正聚精會神地聽老人講故事,小朋友們圍著圓圈做游戲等,均可選用圓形構圖。
圓形構圖給人以團結一致的感覺,沒有松散感,但這種構圖模式,活力不足,缺乏沖擊力,缺少生氣。
(6)S形構圖
S形實際上是條曲線,只是這種曲線條是有規律的定型曲線。S形具有曲線的優點,優美而富有活力和韻味。同時,讀者的視線隨著S形向縱深移動,可有力地表現其場景的空間感和深度感。
S形構圖分豎式和橫式兩種,豎式可表現場景的深遠,橫式可表現場景的寬廣。S形構圖著重在線條與色調緊密結合的整體形象,而不是景物間的內在聯系或彼此間的呼應。
S形構圖最適于表現自身富有曲線美的景物。在自然風光攝影中,可選擇彎曲的河流、庭院中的曲徑、礦山中的羊腸小道等等,在大場面攝影中,可選擇排隊購物、游行表演等場景;在夜間拍攝時可選擇蜿蜒的路燈、車燈行駛的軌跡等等。
(7)十字形構圖
十字形是一條豎線與一條水平橫線的垂直交叉。它給人以平穩、莊重、嚴肅感,表現成熟而神秘,健康而向上。因為十字最能使人聯想到教會的十字架,醫療部門的紅十字等,從而產生神秘感。
十字形構圖不宜使橫豎線等長,一般豎長橫短為好;兩線交叉點也不宜把兩條線等分,特別是豎線,一般是上半截短些下半截略長為好。因為兩線長短一樣,而且以交點等分,給人以對稱感,缺少了省略和動勢,會減弱其表現力。
十字形構圖的場景,并不都是簡單的兩條橫豎線的交叉,而是相仿于十字形的場景均可選用十字形構圖。如正面人像,頭與上身可視為垂直豎線,左右肩膀連起來可視為橫線;建筑物的高與橫的結構等。也可以這樣講,凡是在視覺上能組成十字形形象的,均可選用十字形構圖。
四、光圈、快門、對焦、景深
曝光的控制主要取決于光圈的大小和快門的速度。要學會手動拍攝就必須學會光圈與快門的設定配合。
1、曝光量與光圈的關系
光圈是照相機鏡頭中可以改變大小的孔洞。它控制進入鏡頭的光線量。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光圈開得越大,通過鏡頭進入的光量就越多。這就好比房間里的窗子,它開得越大,進來的光線越多。
光圈的數值通常用f-stop值來表示,要注意的是:f-stop值越大,光圈開得反而越小。例如:f16的光圈就比f8的光圈小。
在快門速度不變時,光圈的大小決定了相片的明暗。光圈太大,曝光會過度,照片就會白茫茫一片。光圈太小,曝光會不足,照片就會是黑漆漆的。
2、曝光量與快門的關系
快門是控制光線進入的閘門。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快門速度越高,通過鏡頭進入的光量就越少。反之亦然。它相當于開窗子時間的長短。
光圈與快門都可以控制曝光量,它們的組合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因素,并互相影響著。如果將光圈收小一級(例如由f/4收小至f/5.6),將快門速度調慢一倍(例如由1/60減至1/30),它們的曝光量是一樣的。
3、對焦的重要性
對焦是指將鏡頭對準被拍攝對象后,調整鏡頭的焦距,使圖像變得最清晰的過程。只有對焦正確圖像才可能清晰,否則圖像就是模糊的。
4、景深與光圈、距離、焦距的關系
景深的“景”是指我們要拍攝的景物,“深”就是清晰度的縱深范圍。當鏡頭對焦于拍攝目標時,這一點對應在CCD感光元件上能清晰成像。它前后一定范圍內的景物也能被記錄得較為清晰,這個范圍就是景深。
景深越大,縱深景物的清晰范圍也就越大。景深越小,縱深景物的清晰范圍也就越小。
影響景深的三大要素是:
(1)光圈:在鏡頭焦距及距離不變的情況下,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2)距離:在鏡頭焦距及光圈不變的情況下,越接近拍攝的目標,景深越小,越遠離拍攝的目標,景深越大。
(3)焦距:在距離及光圈不變的情況下,鏡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即短焦鏡頭的景深大,長焦鏡頭的景深小
數碼相機的拍攝方法與傳統相機是基本一樣的,但由于兩者的成像原理完全不同,前者是在膠片上成像,后者是在CCD元件上成像,所以在拍攝方法上也有不同之處。
一、拍攝的基本步驟
1、準備工作
在相機中安裝好CF存儲卡,裝入四節5號鎳氫電池,將模式轉盤旋轉至AUTO檔(全自動模式),將模式開關設為拍攝模式(向上撥)。
2、接通電源
按下電源按鈕(ON/OFF),電源指示燈將亮起綠光。
3、使用變焦桿取得所需的構圖
將變焦桿向順時針方向撥動,鏡頭向長焦(望遠)方向變化,拍攝主體將放大。將變焦桿向逆時針方向撥動,鏡頭向短焦(廣角)方向變化,拍攝主體將縮小。
本機鏡頭焦距為5.4-16.2毫米,你可以在相當于35毫米膠片相機的35-105毫米的范圍內調整視角(3倍光學變焦),(標準鏡頭為50毫米)。
4、半按快門對焦
半按快門按鈕,相機會自動設置曝光及焦點。完成測光和對焦后,相機會發出兩次提示音,取景器旁的指示燈會亮起綠光或橙光。如果液晶顯示屏開啟,自動對焦框會呈現綠色。如果拍攝主體難以對焦,取景器旁的指示燈會閃動黃光,而相機會發出一次提示音。
5、使用對焦鎖
按下DISP鍵開啟液晶顯示屏,將鏡頭對準拍攝主體,半按快門按鈕鎖定焦點,重新構圖,然后完全按下快門按鈕拍攝圖像。
6、拍攝
完全按下快門按鈕以釋放快門,相機會發出快門聲音,在聽到快門聲音之前,不可移動相機。完成拍攝后圖像會在液晶顯示屏上顯示約兩秒鐘。
為了節省電源,可以按DISP按鈕關閉液晶顯示屏,只使用取景器進行拍攝。構圖時,要讓主體處于取景器內框的中央部分(自動對焦范圍內)。由于取景器與鏡頭的位置有偏差,所以在光學取景器內所見到的圖像與實際的圖像會稍有不同,這種現象在近拍時尤其明顯。這時最好使用液晶顯示屏進行取景。
7、關閉電源
再次按下電源按鈕(ON/OFF),即可關閉電源。
二、查看拍攝效果
1、拍攝后立即查看圖像
拍攝后,圖像會在液晶顯示屏上顯示兩秒鐘。
如果在圖像顯示時持續完全按下快門按鈕,或者按下SET鍵,圖像會一直顯示在屏幕上。
再次半按快門按鈕即可停止顯示。
2、在播放模式下查看圖像
將模式開關向下撥,即可切換到播放模式。
(1)顯示單張圖像:
剛開始,液晶顯示屏上會顯示最后拍攝的一張圖像。在多功能選擇器上左右按動方向鍵,即可查看已經保存在存儲卡上的所有圖像。
(2)放大圖像:
將變焦桿向順時針方向撥動,即可放大圖像。在多功能選擇器上左右上下按動方向鍵,可以在放大的圖像上移動視點。
將變焦桿向逆時針方向撥動到底,可以取消放大顯示。
(3)在索引模式下查看圖像:
將變焦桿向逆時針方向撥動,可以在索引模式下同時查看9個圖像。在多功能選擇器上左右上下按動方向鍵,可以更改圖像選擇。
將變焦桿向順時針方向撥動到底,可以取消索引顯示。
三、刪除圖像
1、單張圖像的刪除
將模式開關向下撥,切換到播放模式。在多功能選擇器上左右按動方向鍵,選擇需要刪除的圖像,按下FUNC刪除鍵,經確認后按下SET鍵,這張圖像被刪除。
2、所有圖像的刪除
在播放模式下按下MENU(菜單)按鈕,選擇“全部刪除”命令,再按下SET鍵出現確認屏幕。選擇“OK”,再次按下SET鍵,所有圖像將被刪除。
數碼相機與傳統相機相比,功能設置和參數調節比較復雜。不同的相機差異較大,但也有共通之處。本教程以佳能A75為例,對其外部標志進行詳細講解,以幫助大家迅速掌握數碼相機的操作方法。
一、數碼相機常用功能與參數的設置
1、MENU按鈕(菜單鈕)
(1-1)拍攝菜單(拍攝模式)
①、智能自動對焦:將其設置為“開”,相機會在拍攝時自動選擇自動對焦框(本機采用9點自動對焦)。將其設置為“關”,自動對焦框變為中央框(一點對焦)。
②、防紅眼功能:設置防紅眼燈是否亮起。
③、自動對焦輔助光:在某些黑暗的環境下拍攝,將其設置為“開”,相機會在半按快門鍵時發射自動對焦輔助光,以協助對焦操作。如果在黑暗的環境下為動物拍攝,則需要關閉光束以免動物受驚。
④、數碼變焦:約3.2倍。結合光學變焦(3倍),圖像放大倍數可在3倍至10倍之間變化。
數碼變焦是一種利用成像面的變化而非焦距變化實現的偽變焦,是采用“插值”的方法,即根據中心像素點的顏色參數模擬出周邊像素值的方法來實現的。因為數碼變焦往往會使照片不清晰,所以能不用時就不要用。
⑤、圖像確認:用于設置釋放快門按鈕后,液晶顯示屏上顯示圖像的時間,可在2秒-10秒之間調節。
⑥、日期標記:在圖像數據中加入日期。
(1-2)播放菜單(播放模式)
①、保護:保護圖像免被意外刪除。
②、旋轉:把顯示的圖像順時針旋轉90或270度。
③、聲音記錄:為圖像加上聲音記錄。
④、全部刪除:刪除CF卡上所有圖像(受保護的除外)。
⑤、自動播放:自動逐個播放圖像。
⑥、打印命令:打印圖像。
⑦、傳輸命令:預先設置將會由相機傳輸到計算機的圖像。
(2)設置
①、靜音:將其設置為“開”,可以一次性關閉起動聲音、操作聲音、自拍機聲音及快門聲音。
②、音量:用于調整起動聲音、操作聲音等各種聲音的音量。
③、節電:自動關機功能:如果將其設為“開”,則在拍攝模式下,在最后一次相機操作后約3分鐘(此值可調),電源會自動關閉。
顯示屏關閉功能:在最后一次相機操作后約1分鐘(此值可調),液晶顯示屏會關閉。注意:此時相機電源并未關閉。
④、日期/時間:用于日期和時間及日期格式的設置。
⑤、格式:對CF卡進行格式化處理。
⑥、文件編號重置:設置指定圖像文件編號的方式。
⑦、橫豎畫面轉換:設置垂直握持相機拍攝時,顯示屏是否自動旋轉該圖像。
⑧、距離單位:設置手動對焦指示燈所顯示的距離單位的格式。
⑨、語言:設置液晶顯示屏上菜單及提示的使用語言。
⑩、視頻輸出制式:設置視頻輸出信號的標準。我國為PAL制。
(3)我的相機(自定義相機設置)
對個性組合(標題)、啟動圖像、起動聲音、操作聲音、自拍機聲音、快門聲音進行自我設定。
2、FUNC按鈕(功能鈕/單張圖像刪除鈕)
(1)曝光補償
在典型的曝光不足場景,如在逆光、強光下的水面、雪景、日出、日落等場景,物體亮部的區域較多,應增加曝光量即使用EV+。
在典型的曝光過度場景,如密林、陰影中的物體、黑色物體的特寫等場景,物體暗部的區域較多,應減少曝光量即使用EV-。
通俗地說就是“白加黑減、亮加暗減”。意思是:越白越要增加曝光量,越黑越要減少曝光量。越亮越要增加曝光量,越暗越要減少曝光量。
(2)閃光輸出
在M(手動)模式下拍攝時,閃光輸出會以三個等級控制。
當閃光輸出較低時,圖像上出現的陰影會較少。調整閃光輸出要同時考慮拍攝環境和相機與拍攝主體的距離等因素。
(3)白平衡(AWB)
不同的光源發出光的色溫是不同的。同一個物體在不同光源的照射下拍出的照片會有不同的顏色。在傳統相機時代,我們只能用日光型或燈光型膠卷加上一些濾色鏡來調整色溫。
數碼相機可以直接通過白平衡的設置,使景物的色彩比較準確地重現。這是數碼相機的一大優點。根據拍攝環境的不同,有自動、日光、陰天、白熾燈、熒光燈這五種模式供選擇。
(4)驅動模式
有四種模式供選擇。它們分別是:
①、立即拍:這是最常用的拍攝模式。
②、連拍:半按快門按鈕鎖定焦點后,完全按下快門,以每秒2.2幀的速度連拍。釋放快門按鈕即停止拍攝。
③、延遲10秒:用于自拍。
④、延遲2秒:也屬于自拍,用于防止拍攝時因操作不當而引起的機身抖動。
(5)ISO感光度
共有ISO50、ISO100、ISO200、ISO400這四種感光度供選擇。通常使用ISO100的感光度。在光線較暗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提高ISO感光度來提高拍攝的靈敏度,但較高的ISO感光度會增加圖像的噪點。在光線較亮的情況下,應盡量使用較低的ISO感光度,以拍出細膩、清晰的圖像。
(6)色彩效果(色彩飽和度)
在拍攝前設置色彩模式,可以更改照片的效果。有關閉效果、鮮艷模式、中性模式、柔和模式、舊照片模式、黑白模式這六種供選擇。
(7)測光方式
有三種方式供選擇。
①、評價測光:適用于標準的拍攝環境,包括逆光圖像。相機把圖像分為多個區域進行測光,并評估復合光線的條件,如拍攝主體的位置、亮度、直接光源及逆光情況,然后為拍攝主體設置正確的曝光量。
②、中央重點平均測光:相機為整個取景框平均測光,但偏重中央的主體。
③、點測光:為液晶顯示屏中央的點(AE區)測光。這樣方便你為拍攝主體調整曝光。
(8)分辨率(圖像)
本機圖像分辨率有四檔可選。從高到低分別為L(2048x1536像素)、M1(1600x1200像素)、M2(1024x768像素)、S(640x480像素)。
像素設得越高,畫面就越大,數據量也越大,在相同容量的存儲卡上能存儲的照片張數就越少。
(9)分辨率(短片)
本機短片分辨率有三種可選:640x480、320x240、160x120。分辨率越高,在相同容量的存儲卡上能存儲的短片長度越短。
(10)壓縮率
本機圖像壓縮率分為三檔。從低到高分別為極精細、精細、一般。
壓縮率越低,數據量就越大,圖像畫質也就越高,在相同容量的存儲卡上能存儲的照片張數則越少。
3、DISP按鈕(顯示鈕)
按下此按鈕,液晶屏顯示情況將按下列狀態循環轉換:
(1)拍攝模式:無信息---信息查看---關閉顯示屏
(2)播放模式:無顯示---標準顯示---詳細顯示
4、SET(設置鈕/多功能選擇器)
(1)手動對焦
在有些情況下,自動對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可以采用手動對焦來解決,方法是:按下DISP鍵開啟液晶顯示屏,按下多功能選擇器下部的MF鍵,直到出現MF標記,MF指示燈出現并顯示近似值。
(2)閃光燈的設定
按下多功能選擇器上部的閃光模式切換按鈕,可以在“防紅眼、自動”、“自動”、“閃光燈開、防紅眼”、“閃光燈開”、“閃光燈關”這幾種狀態中切換。
(3)微距模式
按下多功能選擇器下部的微距模式按鈕,即可進行微距攝影。
二、數碼相機的常用拍攝模式
數碼相機拍攝模式的轉換是依靠旋轉“拍攝模式轉盤”來進行的。
1、AUTO(全自動模式)
這是最省事的拍攝模式。你只要取景、對焦、按下快門即可拍照。至于白平衡、快門、光圈、ISO值等都交給照相機自動處理。在此種模式下,由于參數設置的不精確,導致成像很一般,毫無特色可言。
2、P(程序自動曝光模式)
這種模式可以讓相機自動設置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與AUTO模式相同。如果不能取得正確曝光,液晶顯示屏上的快門速度與光圈值便會以紅色顯示。這時可以手動調節許多參數。
例如在曝光不正確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開啟閃光燈、手動更改ISO值、改變測光方式、進行曝光補償等方式使圖像正確曝光。還可以通過白平衡的設置以表現更真實的圖像色彩。
要知道,照片效果(如黑白)和連拍模式在AUTO模式下是不能調節的。
3、Tv(快門優先拍攝模式)
在快門優先模式下,先設置快門速度,相機會自動選擇合適的光圈值。較快的快門速度可以讓你捕捉移動主體的瞬間圖像。較慢的快門速度則會營造流動的效果,在拍攝夜景的時候也經常會用到。
在快門速度設置好后,半按快門,在對焦過程中如果發現光圈值顯示為紅色,表示圖像曝光不正確。這時需要更改快門速度值,直至光圈值顯示為白色為止。這是因為光圈值也是有一定范圍的。
4、Av(光圈優先拍攝模式)
光圈優先,即事先設置好所需要的光圈大小,數碼相機會根據拍攝條件自動調節其它參數。利用這種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景深的大小。選擇較低的光圈值(開大光圈),景深變小,使背景柔和。選擇較高的光圈值(縮小光圈),景深變大,使整個前景和背景都清晰。
如果快門速度在液晶顯示屏上以紅色顯示,即表示圖像曝光不正確需要更改光圈值,直至快門速度以白色顯示為止。
5、M(全手動拍攝模式)
此模式需要我們以手動方式調節快門與光圈的參數,沒有相當功底的攝影經驗是難以正確曝光的。但在此種模式下學攝影是進步最快的。
自動曝光功能會根據所選擇的測光方式自動計算標準曝光量。半按快門按鈕時,液晶顯示屏上會出現標準曝光及所選曝光的差值,如果其差值超過正負2級,“-2”、“+2”會以紅色顯示。這時必須修改快門或光圈的值,直至曝光正確為止。
6、人像拍攝模式
如果想使拍得的主體清晰而背景模糊,可使用此模式。要獲得背景逐漸柔和的最佳效果,在構圖時把拍攝主體身體的上半部分盡量占滿取景器或液晶顯示屏。將變焦倍率設置為最大則效果更明顯。
7、風景模式
在此種模式下進行拍攝,光圈和快門值都比較適中,能讓人物和風景都成像清晰。
8、夜景拍攝模式
這種模式也叫“慢速快門閃光同步模式”,最適合于拍攝包含前景人物的夜景照片。相機會用較慢的快門速度配合閃光燈閃光來拍攝,使主體和背景都得到合適的曝光。為了防止照片模糊,一定要使用三腳架,以保持機身的平穩,保證有足夠的曝光和畫質。另外,在閃光燈閃了以后,人物不能馬上移動,否則會使圖像模糊。如果只是拍攝夜景,就不要使用閃光燈。因為閃光燈的有效距離比較短,很容易忽略掉主體后面的景物。
9、高速快門拍攝模式
此模式用于拍攝快速移動的物體,例如抓拍水滴或運動的物體。
10、慢速快門拍攝模式
此模式用于拍攝移動主體,使其模糊顯示,用以制造柔和效果,如溪水、河流等。
11、SCN(特殊場景模式)
有植物、雪景、海灘、焰火、潛水、室內這六種模式供選擇。
12、全景圖拍攝模式
此模式主要用于風景拍攝。它可以把拍攝的若干個畫面合并為全景圖像。
為畫面構圖時,要使各相連的畫面重疊30%至50%,并把垂直誤差限制在圖像高度的10%以內。
當你拍攝完第一幅圖像后,相機的液晶屏上會保留第一幅圖像,允許你再構圖拍攝第二幅圖像。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完成全景圖像的拍攝。為了獲得最好的效果,一般采用水平移動(旋轉)相機來拍攝連續圖像。當然,三角架是不可少的。在拍攝時不可改變焦距,否則會造成相臨的畫面變形而無法連接。
要創建全景圖像,需要在計算機上進行拼接。可使用隨機附送的PhotoStitch軟件來進行。
13、攝像模式
此模式可以拍攝有聲短片,以AVI格式記錄,最高分辨率為640x480。因為存儲卡的容量有限,所以只能意思意思,讓你體驗一下拍攝動態圖像的快樂。
數碼攝影入門知識教程----第四章:靜態攝影
2008-10-13 11:54
靜態攝影是攝影的基礎。靜止的景物比較容易控制,可以利用它們來嘗試不同的構圖,加強對光源的控制及各種拍攝技巧的訓練。
一、建筑物拍攝
建筑物永遠固定在一處,隨時可以去拍。但正因為它是固定的,不能移動到一個更好的位置讓你拍攝,因此要拍出特色就要考慮構圖和攝影角度等因素。
1、運用“仰拍”拍攝高樓
拍攝高聳的建筑物,如果在較遠的距離以接近水平的角度拍攝,將難以顯示其高聳的一面。走近建筑物,以“仰拍”的手法進行拍攝,就是蹲下來以大于45度的角度拍攝目標,令其看起來更高,更有氣勢,更有壓迫感。
將“仰拍”手法運用在其它景或人的攝影上,亦可得到主題高大的效果。
2、運用“側拍”拍攝寬闊景物
正面拍攝是一般人常用的攝影方法,可是當拍攝的目標太過寬闊的時候,拉遠距離可以拍得景物的全貌,景物便顯得小氣。要拉近距離將景物拍得大一些,卻又不能拍下完整的景物全圖。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側拍”的手法,即傾斜一定的角度拍攝,就既可以得到全景,又可以使畫面更加生動。
3、“三分法”定律的應用
應用“三分法”定律,將主體建筑物放在三分點上,可以使照片不至過于呆板,留下的空間亦可放置其它景物作點綴。
若要增加照片的空間感,照片中留下的空間便不要放入其它景物。
4、框架構圖的應用
要使自己的照片顯得特別,亦可運用框架式構圖方法。這種方法可以突出照片中的主體。在公園的某個拱形門洞中留影就是這種構圖的典型例子。門口、窗戶、隧道口等都可以形成照片中的框架,好好運用,可以為你帶來驚喜。
二、植物拍攝
1、調節飽和度增加花卉色彩
如果希望將花卉拍攝得更艷麗,可以調節顏色的飽和度(色彩效果),使色彩更加鮮艷奪目。
當然,每人對顏色艷麗程度的要求不同,若喜歡顏色淡一點,可把飽和度調低。
2、運用微距功能拍攝花卉特寫
微距攝影是指拍出來的圖像比實物的原始大小要大,一般兩者之間的比例都大于1:1,最大可達10:1(超過10:1就叫顯微攝影了)。與傳統相機相比,數碼相機在微距攝影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
將變焦拉到最近(廣角端)再加上微距拍攝功能,并以較小的光圈拍攝,可以使景深大一些,將花卉進一步放大并拍清楚。此時一定要使用三腳架,防止相機震動。還要使用液晶顯示屏取景,以避免光學取景器取景造成的誤差。
3、運用不同的光線拍攝樹葉
光線的運用對攝影十分重要,拍攝植物也是一樣。懂得好好地利用光線,配合適當的拍攝角度,才能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
例如在光線從葉子背面射來時進行拍攝,可以讓植物晶瑩剔透。
4、桃花拍攝
桃花色美形單、花小成片、花期較短(一般三周)。拍攝桃花不宜拍攝大面積的場景,因為花枝很多,不易分清主次,在造型和用光上較難。拍攝桃花可以選擇一枝或幾枝,一朵或幾朵的進行特寫,用側光或逆光較好,光感好,營造的質感、色感就好。
在逆光下,花的脈絡都能看清,形態嬌美有玲瓏剔透的感覺。在側光下,花的質感就更強,立體感也最好。
在構圖上,要尋找色彩的和諧點,桃花往往是一片“紅粉姿”,在色彩的對比上有困難,在拍攝特寫時,可以盡量用消色(黑、白、灰)來和諧畫面,如:把桃花襯在黑色的背景上。現場沒有黑背景的,可以充分選擇桃花與背景的反差來實現,比如桃花在陽光下,背景在陰影處。也可以充分使用桃花的樹干樹枝來構圖,由于它們的色彩很深,接近黑色,參與構圖非常合適。在構圖中還要重視樹干樹枝的形狀與桃花的形態選擇,去尋求樹枝樹干的特點與桃花的美點,使它們相得益彰,從而形成構圖的完美。
5、荷花拍攝
荷花自古以來有“花中君子”的美稱,它的風骨和姿態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因此也是中國文化人心目中的自然楷模。
用數碼相機拍攝荷花很有優勢,因為荷花是一種大型花卉,距離攝影者很遠,所以平時拍攝都是遠遠地用長鏡頭來“調”,在取景和構圖上會有一定難度,難免會有些不必要的內容被拍攝到畫面中。數碼照片在后期處理如修改小的瑕疵時會有很大的便利性,因此便于得到更加完美的圖像。
(1)充分利用葉片
荷花本身線條很簡潔,無論是花是葉片還是莖,都簡簡單單,不枝不蔓,所以在拍攝時要根據它的特點,做到以簡潔為主。往往是構圖越簡潔,畫面效果就越好。一般可以通過選擇合適背景來達到目的。利用逆光時水塘邊樹叢陰影或者其他荷葉的陰影等都獲得以暗襯明的效果。若攝影者方便接近荷花,還可在岸邊蹲下拍攝,將天空作背景,則可獲得淺色調背景效果。
(2)適當利用點綴物
在拍攝荷花時,常常可以看到有蜻蜓棲息在花上。有了蜻蜓的點綴,荷花會顯得更加富有生機。發現蜻蜓時不要快速靠近,最好預先將相機的曝光量等設定好,同時將焦距調節到長焦一端,然后逐漸靠攏。一旦蜻蜓受驚飛走也不要氣餒,可靜止不動在原地等待,因為蜻蜓等會兒還會飛回原來棲息的位置。
有些人喜歡拍攝蜜蜂在花上飛舞的鏡頭,拍攝這樣的內容特別要注意蜜蜂在花上的位置和比例,因為荷花很大,蜜蜂很小,要是位置和形狀不恰當的話,弄不好給人的感覺像花上粘了垃圾一樣,反而不美。
(3)花上灑水要科學
有些人喜歡在荷花上灑水,拍攝花瓣上凝聚著露水的鏡頭。其實,荷花的花瓣非常薄,盛開的花朵會因為水的重量而下沉,給人以衰敗的感覺,形象反而不佳。除了在含苞欲放的花蕾上可以適當灑水外,在花瓣上灑水效果未必好。
要拍攝到荷葉上“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鏡頭,只有在下雨后拍攝。如果當天晚上下雨,次日上午就可以拍攝到葉片上有水珠的鏡頭。
(4)、拍攝各種不同的“零部件”
拍攝荷花其實就是拍攝關于花卉自然形成的構圖,是拍攝荷花葉片、花蕾、蓮蓬等的不同組合。使用數碼相機的好處是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拍攝各種不同的“零部件”,最后根據自己的需要將它們整合成滿意的畫面。因為花卉攝影屬于藝術創作,完全可以放開手腳“移花接木”,達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效果。
可以有意識地拍攝一些相對獨立完整的葉片,造型符合需要的花朵以及各種形狀的花蕾、蓮蓬等,最好在拍攝時能注意到光線方向性,不要有雜亂的環境光,同時要注意避免將光線不一致的內容整合在一起,避免陰影及投影不協調等問題。有大量素材后,今后處理畫面就會有得心應手之感。
(5)關于測光和曝光
一般來說,拍攝荷花有大場面、中景、特寫等,如果是拍攝大場面,可以按相機平均測光自動曝光,一般不會有什么問題,因為紅色或粉紅色的荷花與葉片亮度差不多。拍攝中景時按相機指示問題也不大,據葉片亮度曝光,也可獲得相對準確的曝光;要是拍攝特寫,以花朵為主體,可以借助點測光或者中央重點測光功能,直接對花朵(除了白色花朵)測光,根據主體亮度來曝光效果就更好。在拍攝比較復雜的對象時,就要靈活處理。
(6)注意個體和群體的表現
一般攝影者在拍攝荷花時往往只注意拍攝局部場景。拍攝最多的是花朵的特寫,拍攝中景、遠景就比較少了。其實表現荷塘的景色,就需要一些點與面結合的內容。如果攝影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尋找一個拍攝點,利用一年四季的不同時候,拍攝下四個不同的畫面,一定會別有情趣。
(7)換個角度拍荷花
一般拍攝荷花都是在很遠的距離進行的,往往需使用長焦鏡頭。換個角度拍荷花,可以將相機放到荷花葉片的下面取景,為了防止出現曝光誤差,將相機設定在點測光上,拍攝時先對準荷花測光和對焦,然后移動相機重新構圖。
(8)利用環境體現野趣
將荷花生長的環境拍攝出一些野趣來,最好不要讓人感覺是在公園中拍攝的沙龍味特濃的照片。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使用中焦鏡頭和廣角鏡頭,將荷葉和整體的生態環境特點作為主要的表現對象。同時適當地將水面的浮萍、水花生等雜草作適當的點綴。
三、風景攝影
1、虛化旁物突出主題景物
看見想拍攝的景物,但卻有其它會擾亂視線的前景物體時,除了換個角度避開它之外,亦可采用大光圈將其“虛化”,以突出主體。這時只要向主體對焦就可以了。因為是大光圈,景深很短,前景物體就被虛化。在長焦情況下,效果會更明顯。順便說一下,在拍攝小玩具時,采用長焦距、大光圈向玩具對焦,也可達到突出主體,虛化背景的目的。
2、運用重點測光避免主體太暗
當照片的主體所在位置光線不足,但照片的背景或照片的其它大部分比較明亮時,相機容易錯誤測光,導致主體昏暗。這時應改用中心重點測光來解決。拍攝“背光”的照片時也可運用中心重點測光,避免主體過暗的情況。
3、云景拍攝
云景可以賦予畫面以靈氣、烘托渲染畫面。有早晚的彩云、風和日麗的朵云、風雨將至的烏云,云景在美化攝影作品、營造氣氛和均衡畫面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藍天、白云賦予畫面生機勃勃。
四、室內攝影
1、運用廣角鏡增加空間感
在狹小的房間里拍照,只使用普通鏡頭空間感往往是不夠的。運用廣角鏡不但可增加空間感,而且可增加縱深感。當然,相機與拍攝對象不能靠得太近,那樣會使主體畫面發生變形。
2、避免被主題前面的景物影響對焦
當你拍攝籠子中的小鳥時,如果采用自動對焦而出現鳥籠清晰小鳥模糊的情況,是因為相機無法判斷你的拍攝主體是什么。為了使小鳥清晰而籠子模糊,應改用手動方式向小鳥對焦。
到動物園拍攝鐵籠中的動物時,也要采用手動對焦模式,向動物對焦。
三大構成--色彩、平面、立體構成|
2008-10-15 16:53
第一章 色彩原理
太陽光分解為紅、橙、黃、綠、青、藍、紫的七色色帶,這七光混合為白光。
光的三原色:朱紅光,翠綠光,藍紫光
三光相加=白光 白光為復色光
朱紅光+翠綠光=黃光
翠綠光+藍紫光=藍光
朱紅光+藍紫光=紫光
三原色:紅,黃,藍。
電腦設計中的常用顏色模式:
RGB模式:(加色)
絕大部分的可見光譜可以用紅,綠,藍(RGB)三色按不同的比例和強度來表示。
CMYK模式:(減色)
此模式是以打印在紙張上的油墨光線吸收的特性為基礎的。
C 純青色 M洋紅色 Y黃色 K 黑色。
光源色:由各種光源發出的光,光波的長短、強弱、比例性質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叫做光源色。
物體色(固有色):是光源色經物體的吸收,反射,反射到人們視覺中的光色感覺。
環境色:各種物體由于所投射的光源色不同,也因其本身特性不同,表面質感不同,對光的吸收與反射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則形成的物體色也各不相同。
1平行反射:又稱鏡面反射。將投射來的光線原樣,規則的平行的反射出去。(靜止的水面,油面,平滑的金屬面等)
2擴散反射:當投射來的光線被物體部分的選擇吸收,并不規則的反射出去,為擴散反射。
它所形成的色彩為,不透明色,即物體的表色。半透明色。透明物體的色彩。
3光的干涉:任何物體對于投射的全光色都有充分的選擇、吸收、反射的機會,呈現出它們各自的色彩來。(雨后路上的浮油面,肥皂泡,孔雀羽毛,貝類里表層)
繪畫的"色彩的透視",即:近暖、遠冷,近實、遠虛,近純、遠灰。
第二章 色彩三要素
我們視覺所感知的一切色彩現象,都具有明度、色相和純度三種性質是色彩最基本的構成原素。
(一) 明度
色彩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深淺差別。明度差別即指同色的深淺變化,又指不同色相之間存在的明度差別。
在無色彩中,明度最高的色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為黑色,中間存在一個從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有色彩中,任何一種純度色都有著一中明度特征。黃色為明度最高的色,紫色為明度最低的色。
(二)色相
色相指的是色彩的相貌。在可見光譜上,人的視覺能感受到紅、橙、黃、綠、藍、紫這些不同特征的色彩,人們給這些可以相互區別的色定出名稱,當我們稱呼到其中某一色的名稱時,就會有一個特定的色彩印象,這就是色彩的概念。
(1) 間色:又稱二次色,指任何兩種原色配合成的顏色。
紅+黃=橙 黃+藍=綠 紅+藍=紫
(2) 復色:又稱三次色,指任何包含了三原色的顏色,也就是互為補色的顏色想混即為復色。復色具有含蓄、沉穩的特點,現實中物體的色彩多為復色。
(3) 對比色(互補色):指色環上位置相對在120——180度之間的兩類色彩。對比色的構成,是在三原色中某兩種原色相混合而與第三種原色相對比。
(三)純度
純度 色彩的純凈程度,又稱彩度或飽和度。某一純凈色加上白或黑,可降低其純度,或趨于柔和、或趨于沉重。
色調 畫面中總是由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各種色彩組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整體,形成畫面色彩總的趨向,稱為色調。
色性 指色彩的冷暖傾向。
色彩的對比
兩種以上的色彩,以空間或時間關系相比較,能比較出明顯的差別,并產生比較作用,被稱為色彩對比。該想象分為兩大類:同時對比和連續對比。
色相對比 因色相之間的差別形成的對比。當主色相確定后,必須考慮其他色彩與主色相是什么關系,要表現什么內容及效果等,這樣才能增強其表現力。
色相對比又可分為
1、 原色對比
紅、黃、藍三原色是色相環色上最極端的色,它們不能由別的顏色混合而產生,卻可以混合出色環上所有其它的色。紅、黃、藍表現了最強烈的色相氣氛,它們之間的對比屬最強的色相對比。
2、間色對比
橙色、綠色、紫色為原色相混所得的間色,其色相對比略顯柔和,自然界中植物的色彩呈間色為多,許多果實都為橙色或黃橙色,我們還經常可以見到各種紫色的花朵、像綠與橙、綠與紫這樣的對比都是活潑、鮮明又具天然美的配色。
3、 鄰近色對比
在色環上順序相鄰的基礎色相,如紅與橙、黃與綠、橙與黃這樣的色并置關系,稱為鄰近色相對比,屬色相弱對比范疇,這是因為在紅橙色對比中,橙色已帶紅味,在黃綠對比中,綠色已帶黃味,它們在色相因素上自然有相互滲透之處;但象紅、橙這樣的色在可見光譜中具有明顯的相貌特征,都為單色光,因此仍具有清晰的對比關系,
鄰近色對比最大特征是具明顯的統一調性,或為暖色調,或為冷暖中調,或為冷色調,同時在統一中仍不失對比的變化。
4、 類似色相對比
在色環上非常鄰近的色,如藍與綠味藍,藍與紫味藍這樣的色相對比稱為類似色相對比。”
5、 補色對比
在色環直徑兩端的色為互補色。
在最簡單的6色相環中,每一個原色都與一個間色構成補色對,這一間色包含著另外兩個原色。因此,一對補色總是包含三原色,同時也就包含了全部色相。
紅與綠=紅與黃+藍
藍與橙=藍與黃+紅
黃與紫=黃與紅+藍
補色相混、三原色相混、全色相相混,都將生產中性灰色。
明度對比 因明度之間的差別形成的對比。(檸檬黃明度高,藍紫色的明度低,橙色和綠色屬中明度,紅色與藍色屬中低明度)。
明度對比 將相同的色彩,放在黑色和白色上,比較色彩的感覺,會發現黑色上的色彩感覺比較亮,放在白色上的色彩感覺比較暗,明暗的對比效果非常強烈明顯,對配色結果產生的影響,明度差異很大的對比, 會讓人有不安的感覺。
明度對比與其它兩種要素的對比一樣,大體上也劃分為三種對比關系。該表從黑至白共有11個等級,凡顏色明度差在三個級數差之內的為明度弱對比,在三至五個級數之內的為明度中間對比,在五度差以上,為明度強對比。
純度對比 一種顏色與另一種更鮮艷的顏色相比時,會感覺不太鮮明,但與不鮮艷的顏色相比時,則顯得鮮明,這種色彩的對比便稱為純度對比。
純度對比是指較鮮艷的色與含有各種比例的黑、白、灰的色彩,即模糊的濁色的對比。 可以用四種辦法降低色彩純度:
(1)加白:純色混合白色可以降低其純度,提高明度,同時色性偏冷。曙紅+白=紫青味的粉紅;黃+白=冷色淺黃。各色混合白色以后會產生色相偏差。
(2)加黑:純色混合黑色,降低了純度,又降低了明度。各色加黑色后,會失去原來的光亮感,而變得沉著、幽暗。
(3)加灰:純色加入灰色,會使色味變得渾濁;相同明度的純色與灰色相混,可以得到相同明度而不同純度的含灰色,具有柔和、軟弱的特點。
(4)加互補色:加互補色等于加深灰色(相當于5號灰)
冷暖對比 由于色彩感覺的冷暖差別而形成的色彩對比,稱為冷暖對比。(紅、橙、黃使人感覺溫暖;藍、藍綠、藍紫使人感覺寒冷;綠與紫介與其間),另外,色彩的冷暖對比還受明度與純度的影響,白光反射高而感覺冷,黑色吸收率高而感覺暖。
一、利用冷暖差別形成的色彩對比稱為冷暖對比。
二、色彩冷暖規劃圖:
在色相環上把紅、橙、黃稱為暖色,把橙色稱為暖極;把綠、青、藍劃為冷色,把天藍色稱為冷極。
三、色彩冷暖的強、中、弱對比:
(1) 冷暖極強對比:暖極和冷極色的對比(即橙、藍色)
(2) 冷暖的強對比:暖極與冷色,冷極與暖色的對比。
(3) 冷暖的中對比:暖色與中性微冷色,冷色與中性微暖色的對比。
(4) 冷暖的弱對比:暖色與暖極色,冷色與冷極色的對比。
四、冷、暖色在運用上的心理感覺:
(1)在溫度上
(2)在重量感、濕度感上:
暖色偏重,冷色偏輕。暖色干燥,冷色濕潤。
(3)在空間感上:
暖色有前近和擴張感,冷色有后退和收縮感。一般說來,在狹窄的空間,若想使它變得寬敞,應該使用明朗的冷調。
(4)色彩的冷暖受明度、純度的影響:
在無彩色系中,把白色稱為冷極,把黑色稱為暖極。暖色加白變冷;冷色加白變暖。另一方面,純度越高,冷暖感越強;純度降低,冷暖感也隨之降低。
第三章 色彩的調和原理
(一) 色彩調和的基本原理
色彩調和的基本原理大體可分為兩個方面:類似調和與對比調和。
1、 類似調和
類似調和強調色彩的要素中的一致性關系,追求色彩關系的統一,類似調和包括同一調和與近似調和兩種形式。
(1) 同一調和
在色相、明度、純度中有某種要素完全相同,變化其它的要素,被稱為同一調和;當三要素中有一種要素相同時,稱為單性同一調和,有兩種要素相同時稱為雙性統一調和。
A、單性同一調和包括:
同一明度調和(變化色相與純度 );
同一色相調和(變化明度與純度)
同一純度調和(變化明度與色相)
B、雙性同一調和包括:
同色相又同純度調和(變化明度)
同色相又同明度調和(變化純度)
同明度又同純度調和(變化色相)
(2)近似調和
在色相、明度、純度三種要素中,有某種要素近似,變化其它的要素,被稱為近似調和,由于統一的要素由同一變化為近似,因為近似調和比同一調和的色彩關系有更多的變化因素。如:
近似色相調和(主要變化明度、純度);
近似明度調和(主要變化明度、純度):
近似純度調和(主要變化明度、色相);
近似明度、色相調和(主要變化純度);
近似色度、純度調和(主要變化明度)
近似明度、純度調和(主要變化色相)
無論同一調和還是類似調和,都是追求同一的變化,因此一定要依據這個原則來處理好二種對立統一的要素組合關系
2.對比調和
對比調和是以強調變化而組合的和諧的色彩。在對比調和中,明度、色相、純度三種要素可能都處于對比狀態,因此色彩更富于活潑、生動、鮮明的效果。這樣的色彩關系要達到某種既變化又統一和諧美,主要不是依賴要素的一致,而要靠某種組合秩序來實現。我們稱為秩序調和。下面介紹幾種秩序調和的形式。
a、在對比強烈的兩色中,置入相應的色彩的等差,等比的漸變系列,以此結構來使對比變得柔和,形成色彩調和的效果。
b、通過面積的變化統一色彩。
c、在對比各色中混入同一色,使各色具有和諧感。
d、在對比各色的面積中,相互置放少面積的對比色,如在紅綠對比中,紅面積加上小面積的綠色,綠面積中加上小面積的紅色;或者在對比各色面積中都加入同一種小面積的它色,也可以增加調和感。
e、在色環上確定某種變化的位置,這些位置以某種幾何形出現,它們包括:
三角形調和。又可稱為補色單開叉關系,屬于三色調和。根據開叉的寬窄,可以在色環上尋找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三種位置的三色對比。
四角形調和。通過色環上正方形及長方形的位置,可尋找到四色對比的調和。可稱為補色雙開叉的色彩關系。
五角形及六角形調和。色環上的五角形及六角形的位置,呈多色調和關系。
隨著角數的增加,色彩對比越加豐富變化。為了使之統一和諧,應注意利用各種秩序的形式。
色彩混合
由兩種以上不同的色相混,會產生新的顏色,這兩種現象經常發生,并在色彩的實踐中發生很重要的作用。
色彩可以在視覺外混合,而后進入視覺,這樣的混合形式包括兩種形式:加法混合與減法混合,色彩還可以在進入視覺之后才發生混合,稱為中性混合。
(一)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兩種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會提高,混合色的總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的亮度之總和,因此稱為加法混合。
(二)減法混合
減法混合主要指的是色料的混合。
(三)空間混合
色彩的空間混合有下列規律:
1.凡互補色關系的色彩按一定比例的空間混合,可得到無彩色系的灰和有彩色系的灰。如:紅與青綠的混合可得到灰、紅灰、綠灰;
2.非補色關系的色彩空間混合時,產生二色的中間色。如:紅與青混合,可得到紅紫、紫、青紫;
3.有彩色系色與無彩色系色混合時,也產生二色的中間色,如:紅與白混合時,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淺紅。紅與灰的混合,得到不同程度的紅灰;
4.色彩在空間混合時所得到的新色,其明度相當于所混合色的中間明度;
5.色彩并置產生空間混合是有條件的。a、混合之色應是細點或細線,同時要求密集狀,點與線愈密,混合的效果愈明顯。色點的大小,
必須在一定的視覺距離之外,才能產生混合。一般為1000倍以外,否則很難達到混合效果。
空間混合有三大特點:
(1)近看色彩豐富,遠看色調統一。在不同視覺距離中,可以看到不同的色彩效果;
(2)色彩有顫動感、閃爍感,適于表現光感,印象派畫家貫用這種手法;
(3)如果變化各種色彩的比例,少套色可以得到多套色的效果,電子分色印刷就是利用這種原理。
第四章 色彩構圖
色彩構圖,狹義上講就是色彩布局。各種色彩在空間位置上的相互關系必須是有機的組合。它們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有秩序、有節律地彼此相互聯結、相互依存、相互呼應,從而構成和諧的色彩整體。
構圖的一般法則分析如下:
1.色彩的均衡
參見此表
深底色 淺底色 冷底色 灰底色 大片占有 靜色底
重 亮色 深色 暖色 艷色 大片重疊 動物
輕 深色 亮色 冷色 灰色 小片空白 靜物
構圖規則之一
"虛可走馬,密不透風"
2.色彩的呼應
任何色彩在布局時都不應孤立出現,它需要同種或同類色塊在上下、前后、左右諸方面彼此相呼應。
色彩的呼應方法有以下兩種:
(1)局部呼應
(2)全面呼應
3.色彩的主從
各色配合應根據圖案內容分出賓主。主色與賓色之間的關系是主從關系。
4.色彩層次
5.點綴色
點綴是面積對比的一種形式,在色彩構圖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它的規律是:
(1)純度高;
(2)色相對比強;
(3)明度對比強,或暗中透亮,或灰中見鮮;
(4)面積大小適宜;
(5)位置恰當。
6.色彩的襯托
襯托有賴于面積對比,沒有面積對比就談不上襯托。襯托的主要形式有:
(1)明暗襯托:大面積的亮色襯托小面積的暗色,大面積的暗色襯托小面積的亮色,使暗中透亮;
(2)冷暖襯托:大面積冷色襯托小面積暖色或大面積暖色襯托小面積冷色;
(3)灰艷襯托:大面積灰色襯托小面積艷色;
(4)繁簡對比:滿地碎花雜色襯托大塊整體色塊,或滿地整塊簡單的色彩襯托一簇碎小花朵。
第五章 色彩感覺
(一) 色彩視覺生理與心理的和諧
(二) 色彩的構思和啟發
1.來自自然色彩的啟示 赤、橙、黃、綠、青、藍、紫。
2.來自傳統藝術的色彩啟示
3.來自音樂、文學等姊妹藝術的啟示 音樂與色彩是相通的。
(三) 色彩象征
各種色彩的象征:
紅色 熱情、活潑、熱鬧、革*、溫暖、幸福、吉祥、危險......
由于紅色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在各種媒體中也被廣泛的利用,除了具有較佳的明視效果之外,更被用來傳達有活力,積極,熱誠,溫暖,前進等涵義的企業形象與精神,另外紅色也常用來作為警告,危險,禁止,防火等標示用色,人們在一些場合或物品上,看到紅色標示時,常不必仔細看內容,及能了解警告危險之意,在工業安全用色中,紅色即是警告,危險,禁止,防火的指定色。
橙色 光明、華麗、興奮、甜蜜、快樂......
橙色明視度高,在工業安全用色中,橙色即是警戒色,如火車頭,登山服裝,背包,救生衣等,由於橙色非常明亮刺眼,有時會使人有負面低俗的意象,這種狀況尤其容易發生在服飾的運用上,所以在運用橙色時,要注意選擇搭配的色彩和表現方式,才能把橙色明亮活潑具有口感的特性發揮出來。
黃色 明朗、愉快、高貴、希望、發展、注意......
黃色明視度高,在工業安全用色中,橙色即是警告危險色,常用來警告危險或提醒注意,如交通號志上的黃燈,工程用的大型機器,學生用雨衣,雨鞋等,都使用黃色。
綠色 新鮮、平靜、安逸、和平、柔和、青春、安全、理想......
在商業設計中,綠色所傳達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長的意象,符合了服務業,衛生保健業的訴求,在工廠中為了避免操作時眼睛疲勞,許多工作的機械也是采用綠色,一般的醫療機構場所,也常采用綠色來作空間色彩規劃即標示醫療用品。
藍色 深遠、永恒、沉靜、理智、誠實、寒冷......
由于藍色沉穩的特性,具有理智,準確的意象,在商業設計中,強調科技,效率的商品或企業形象,大多選用藍色當標準色,企業色,如電腦,汽車,影印機,攝影器材等等,另外藍色也代表憂郁,這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這個意象也運用在文學作品或感性訴求的商業設計中。
紫色 優雅、高貴、魅力、自傲、輕率......
由于具有強烈的女性化性格,在商業設計用色中,紫色也受到相當的限制,除了和女性有關的商品或企業形象之外,其他類的設計不常采用為主色。
白色 純潔、純真、樸素、神圣、明快、柔弱、虛無......
在商業設計中,白色具有高級,科技的意象,通常需和其他色彩搭配使用,純白色會帶給別人寒冷,嚴峻的感覺,所以在使用白色時,都會摻一些其他的色彩,如象牙白,米白,乳白,蘋果白,在生活用品,服飾用色上,白色是永遠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顏色作搭配。
灰色 謙虛、平凡、沉默、中庸、寂寞、憂郁、消極......
在商業設計中,灰色具有柔和,高雅的意象,而且屬於中間性格,男女皆能接受,所以灰色也是永遠流行的主要顏色,在許多的高科技產品,尤其是和金屬材料有關的,幾乎都采用灰色來傳達高級,科技的形象,使用灰色時,大多利用不同的層次變化組合或他配其他色彩,才不會過於 素,沉悶,而有呆板,僵硬的感覺。
黑色 崇高、嚴肅、剛健、堅實、粗莽、沉默、黑暗、罪惡、恐怖、絕望、死亡......
在商業設計中,黑色具有高貴,穩重,科技的意象,許多科技產品的用色,如電視,跑車,攝影機,音響,儀器的色彩,大多采用黑色,在其他方面,黑色的莊嚴的意象,也常用在一些特殊場合的空間設計,生活用品和服飾設計大多利用黑色來塑造高貴的形象,也是一種永遠流行的主要顏色,適合和許多色彩作搭配。
褐色 在商業設計上,褐色通常用來表現原始材料的質感,如麻,木材,竹片,軟木等,或用來傳達某些引品原料的色澤即味感,如咖啡,茶,麥類等,或強調格調古典優雅的企業或商品形象。
光澤色 除了金、銀等貴金屬色以外,所有色彩帶上光澤后,都有其華美的特色。金色 富麗堂皇,象征榮華富貴,名譽忠誠;銀色雅致高貴、象征純潔、信仰,比金色溫和。它們與其他色彩都能配合。幾乎達到“萬能”的程度。小面積點綴,具有醒目、提神作用,大面積使用則會產生過于眩目 負面影響,顯得浮華而失去穩重感。如若巧妙使用、裝飾得當、不但能起到畫龍點晴作用,還可產生強烈的高科技現代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