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時候都玩過用鏡子反射陽光到墻上的把戲,而鏡子拿在手中只要改變很小一點角度,墻上的光斑就會跑很長一段距離。那么,如果想讓光斑的位置固定,是穩定鏡子來的方便還是穩定墻呢?4 為什么開了防抖,圖像依然模糊防抖并非是萬靈藥,我們在提到防抖技術時,常常用“可以降低安全快門x檔“這樣的語句來描述。一般來說安全快門是鏡頭焦距的倒數,比如180mm焦距(以等效135焦距計算)鏡頭安全快門是1/180s。同樣的,35mm鏡頭安全快門大概是1/30s,手持情況下低于這個安全快門就有可能造成圖像模糊。防抖技術的加入可以降低這個安全快門的限制,比如同樣的180mm焦距鏡頭,使用了可以降低安全快門4檔的防抖技術之后,可以在1/90s的快門速度下手持拍攝而圖像不虛。但是如果光線暗到快門速度只有1/30s或者更低的話,那么還是會虛的。所以說即使有了防抖,也要練好自己的鐵手功。5 鏡身驅動對焦好還是機身驅動對焦好鏡頭的驅動方式也常常成為愛好者們關心的焦點。所謂鏡身對焦是指鏡頭內置了驅動電機,僅僅從機身取得電力供應和驅動信號。而完成對焦所需要的扭力則由鏡頭自身提供,機身不內置對焦驅動電機或者機身內置對焦驅動電機不參與鏡頭對焦工作。而機身對焦則是指鏡頭沒有內置驅動電機,由機身電機通過驅動軸輸出扭力驅動鏡頭對焦的工作方式。鏡身對焦的典型例子是佳能EF鏡頭。EOS系統幾乎所有的EF鏡頭都內置了鏡身驅動馬達(TS-E移軸鏡頭是手動的),EF卡口也是典型的電子化界面卡口,EOS機身中也沒有內置對焦驅動電機。而尼康則是典型的機身驅動派(除了僅僅支持AF-S及AF-I鏡頭的D40/D40X),除了AF-S和AF-I鏡頭之外,其他的尼康AF鏡頭都是由機身來驅動的。鏡身驅動的好處是可以根據鏡頭不同選用不同的對焦馬達,如此量體裁衣不會產生對焦馬達扭力不足或者過剩的情況。不足之處是會增大鏡頭的體積和使鏡頭設計復雜化。因為要分配對焦馬達放置的空間,不過聰明的佳能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做出了環形超聲波馬達,這樣只用把鏡頭做胖一圈就可以了,不必占用寶貴的鏡身內部空間。而機身驅動對焦的優點則是鏡頭設計可以相對簡單,缺點就是對焦馬達扭力固定,有可能會產生大鏡頭驅動扭力不足對焦速度較慢,而小鏡頭扭力過剩的情況。而且為了提高驅動能力,機身對焦馬達一般都會選擇扭力較強的型號,耗電量和噪音都不容樂觀。另外還有一個不足就是機身驅動軸和鏡頭驅動軸接合部分一般都有不小的曠量,這對于精確對焦來說是極為不利的。6 卡口是機械界面好還是電子界面好上面說到了驅動形式的問題,就免不了要說說卡口設計的問題。類似佳能EF卡口,卡口只負責傳遞信號而不負責傳遞驅動力的,屬于全電子界面卡口。而類似尼康F卡口,不但要傳遞信號,更有機身對焦馬達的驅動軸用以傳遞扭力的,屬于機械電子混合界面。這兩種卡口優劣高下一看便知。全電子界面卡口需要配合鏡身驅動鏡頭來使用,因為不傳遞機械扭力,所以相機和鏡頭接合部位密封性更高,而且鏡頭后組可以設計出更大的孔徑。而機械界面要留出固定的傳遞扭力的位置,所以鏡頭設計上會略顯復雜,而且鏡頭后組很難做大,這對于制造大口徑長焦鏡頭來說是個致命的缺陷。7 為什么尼康沒有超大口徑鏡頭對尼康系統有一些了解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尼康在很多焦段都缺乏超大口徑自動對焦鏡頭。比如在85mm段最大的是85/1.4,而佳能的有85/1.2;在50mm段尼康最大也是50/1.4,而佳能有50/1.0(之前還在旁軸的Canon 7上做過一個很變態的50/0.95);在35mm段上,尼康最大的是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