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創果殼活性炭吸附是一種固體表面現象,它是利用多孔性固體吸附劑處理氣態污染物,使其中的一種或幾種組分,在固體吸附劑表面,在分子引力或化學鍵力的作用下,被吸附在固體表面,從而達到分離的目的。環創椰殼果殼活性炭對甲醛、苯、甲苯、二甲苯、TVOC\乙醇、乙醚、煤油、汽油、苯乙烯、氯乙烯等物質都有吸附功能.
甲醛和苯是人們在裝修中主要擔心的污染物。但根據最近一份家裝調查顯示,二甲苯已經“趁機”取代了苯,正成為家裝污染的主要物質之一。 專家指出,在國家對苯的限制使用規定沒有出臺前,裝飾材料包括油漆等物質中都含有苯。但國家標準出臺后,苯被限制使用,一些油漆廠商現就鉆國家規定的空子,用二甲苯來代替苯。由于裝修污染導致的傷害事件層出不窮,消費者越來越意識到使用綠色環保裝修材料的重要性。目前建材市場上,標稱“無苯”漆的不在少數,商家都稱自己的產品安全環保,有的還有環境認證標志。但對于是否有甲苯、二甲苯的問題,大多避而不談。但據報道,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室內環境監測中心曾經檢測過許多家庭,發現在苯系物的分析數據里,苯的室內含量都符合國家標準,甚至大大低于國家標準。
教您治理裝修污染的方法
1、塑料密封袋中取出果殼活性炭包擺放在家具的抽屜、柜子內,居室、衛生間、冰箱、鞋內即可,不用打開布袋.
2、新裝修居室建議每平米空間擺放1-2包果殼活性炭,多放一些,會幫你吸附更多有害氣體。
3、使用時,將果殼活性炭包擺放在污染源附近,分散擺放,可以增強吸附效果。
4、使用時,每隔20-30天,將產品取出在陽光下曬3-5小時,可恢復活性。冬天陽光弱,可在浴霸下烤30分鐘(關閉衛生間門,并打開排氣扇。),或者用電吹風加熱后再放置回原處,可反復使用8-12個月。
行話果殼活性炭
果殼活性炭作為人造材料,是在1900年和1901年才發明的,發明者Raphael von Ostrejko,取得英國專利B.P.14224(1900);
英國專利B.P.18040(1900)德國專利Ger.P.136792(1901)。
他發明將金屬氯化物炭化植物源原料或用二氧化碳或水蒸氣與炭化材料反應制造果殼活性炭。1911年在維也納附近的工廠首次用
于工業生產,當時產品是粉狀果殼活性炭,商品名使Epomit;同年在荷蘭有Norit上市;1912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又Carboraffin出售。
(Ger.Pat.290656)。
回顧百年來世界果殼活性炭應用的歷史,不妨粗略劃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從20世紀初到約20世紀20年代為萌芽階段:
(2)第二階段,從約20世紀20年代中期為中期為成長階段;
(3)第三階段,從20世紀中期到20世紀末期為發展階段,發展成為環保大應用階段。
這三個階段可用果殼活性炭應用歷程中兩件歷史性大事。作為劃分的界限。
第一件大事使果殼活性炭防毒面具,在20世紀2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應用。可以次作為劃分果殼活性炭應用歷史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界限。果殼活性炭在初期主要應用使粉炭在糖業中逐步代替了原來的骨炭。在20世紀20年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顆粒大量應用于防毒面具。這是工業化學史輝煌的一頁。當時荷蘭的Norit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國=法國=瑞士等國的制造商和批發商曾成立一個聯合公司,說明在歐洲萌芽的果殼活性炭也是廣為看好的新興產業。
通過防毒面具應用的推動,果殼活性炭歷史進入了第二階段,果殼活性炭市場不斷擴大,果殼活性炭的吸附和催化功能在眾多行業的精制、回收、合成上的應用陸續開發,美國等的果殼活性炭廠陸續開設。在20世紀中葉不斷拓展應用面的果殼活性炭,被視為“萬能吸附劑”。
第二件大事是果殼活性炭除臭作用,在20世紀40年代數以百計的自來水廠中采用了果殼活性炭除臭。以此作為劃分果殼活性炭應用歷史的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的界限。1927年美國芝加哥自來水廠發生了廣大居民難以接受的自來水惡臭事故,這是由于原水中的苯酚和消毒用的氯生成異臭所致。德國等地的自來水廠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故,這些事故都是用果殼活性炭來解決的。此后,隨著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政府法令的日趨嚴格。果殼活性炭不僅在凈水方面,而且在凈氣等方面的用量劇增,使得在20世紀的后半葉,環保產業成為果殼活性炭應用的大戶。由此果殼活性炭歷史進入了第三階段,即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