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世紀50年代始,前蘇聯、美國、日本和歐州部分先進國家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并在一些房屋建筑和橋梁工程中得到應用。我國鋼管混凝土的研究開發始于60年代中期,首例應用為北京的地鐵工程,并成功地用于"北京站"和"前門站"站臺柱的建造,之后環線地鐵工程的站臺柱全部采用了鋼管混凝土結構。70年代以后,我國的鋼管混凝土逐漸應用于單層和多層工業廠房、高爐和鍋爐構架、送變電構架及各種支架結構中,建成的建設工程超過百項。
80年代初,日本率先采取了先進的泵送混凝土施工方法,成功地解決了進行鋼管柱的混凝土澆灌復雜工藝問題,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又降低了工程造價,從而促使鋼管混凝土結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日本、澳大利亞和美國等國相繼建成了一些鋼管混凝土的高層建筑和拱橋。80年代末至90年代,我國的鋼管混凝土工程應用也進入成熟階段,并居世界前列將其拓展為公路與城市拱橋和高層與超高層建筑的兩大工程應用領域。近10年來,我國達百米和超過百米的鋼管砼結構的高層建筑已有20多座。其中最高的是深圳72層的賽格廣場大廈,結構高度291.6米,堪稱世界之最。至20世紀末,鋼管混凝土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工程應用,我國均已處于世界前列。鋼管砼在高層建筑中應用的典型實例澳大利亞墨爾本的聯邦中心大廈這是澳大利亞第一次采用鋼管砼結構的高層建筑物,鋼管砼管柱50×8~16mm,為一座46層的辦公大樓,于1991年建成。
美國西雅圖的聯合廣場大廈這是一座58層、高220米的的建筑物,在核心筒中采用四根φ3050mm鋼管砼管柱,建筑物的用鋼量僅為58公斤/平方米,于80年代末建成。美國西雅圖的太平第一中心大廈這是一座44層高的建筑物,在核心筒中采用八根φ2300mm鋼管砼管柱,周邊采用φ760mm鋼管砼管柱,于90年代初建成。與全鋼結構相比,該建筑物大致節約一半鋼材左右。日本琦玉縣雄師廣場高層住宅樓這是日本第一座最高的采用鋼管砼結構的高層建筑,設計55層、高185.8米,于1998年建成。中國福建泉州市郵局大樓等15座高層建筑中國福建泉州市的郵局大樓,是我國第一座采用鋼管砼結構的高層建筑,16層,高87.5米,于1992年建成。隨后的短短的數年里,國內采用鋼管砼結構先后建成了二十幾幢高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