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質戰斗力亮相!兩棲車成現代化應急標配!
洪水肆虐的貴州榕江縣城,國家隧道應急隊的董清卓駕駛兩棲車,在齊脖深的洪水和漂浮物中穿行,成功救出被困老人。 這類場景正成為中國應急的常態。
2025年以來,從江蘇、山東到陜西、山西,各地部門密集采購配備水陸兩棲車。在“應急使命·2025”極端災害事故演練、貴州榕江特大洪水等實戰中,兩棲車展現了其卓越性能。
這種兼具陸地行駛與水上航行能力的特種裝備,正從“高精尖”裝備蛻變為現代化應急的標準配置,標志著我國應急力量新質戰斗力的形成。
2025年初以來,全國多地部門將水陸兩棲車納入必備裝備。
2月,常州市武進區局發布采購意向,將水陸兩棲車列為應急搶險物資采購項目的重要裝備。
3月,漢陰縣局接收到省廳調撥配發的裝備物資,其中就包括水陸兩棲車。
同月,聊城市局防汛物資及裝備采購項目中標結果公布,浙江西貝虎特種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以100.8萬元中標小型水陸兩棲車采購項目。
5月,太原市局也完成了車、中小型水陸兩棲車等車輛的采購工作。
這種裝備配置的普及化,凸顯了水陸兩棲車在現代化應急體系中地位的提升。
中國移動陜西公司通信保障技術專家常紅斌概括了它的優勢:“設備能爬坡、能下水、能載重,可以在山區汛期時快速將衛星基站、油機等設備運載到位。”
在貴州榕江特大洪水中,兩棲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對斷網、斷電、斷路的“三斷”環境,國家隧道應急中鐵五局貴陽隊隊員董清卓駕駛兩棲車,在齊脖深的洪水中艱難穿行,成功救出被困老人。
國家隧道應急中鐵五局貴陽隊作練部部長王興邦評價:“傳統車輛在洪澇中,往往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兩棲車成了搜救利器。”
該隊依靠兩棲車和沖鋒舟,在榕江共轉移被困人員103人,包括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
在肇慶懷集的中,形似坦克的“全地狼”水陸兩棲車破浪前行,這些曾在展臺上接受目光檢閱的“鋼鐵戰士”,此刻正以硬核實力對抗天災。


水陸兩棲車成為應急標配,背后是持續的技術創新與升級。
山東嶸野房車公司投入近千萬元研發水陸兩棲艇,歷經四次版本迭代,才摸到“水陸平衡”的門道。
該公司總經理王威程透露:“光密封材料就試了幾十種。既要封得嚴,又得扛住沖擊,重量還得輕。”
如今的第四代水陸兩棲艇,32秒內就能完成水陸切換,載重650公斤,水面速度能飆到50公里每小時。
中國移動陜西公司配備的高性能兩棲越野裝備可輕松跨越江河湖泊、沼澤、泥坑、雪地等復雜地形,解決道路中斷、水域阻隔時應急通信設備、保障人員和物資難以及時送達的難題。
水陸兩棲車在應急中展現出多元化的應用價值。
在陜西,中國移動陜西公司部署的水陸兩棲全地形應急車加裝便攜基站后,能充當應急通信車使用。
該設備與應急衛星基站、應急通信無人機、應急通信車一同構建起空、天、地、水全場景覆蓋能力。
在無錫市的一場森林火災科技演示中,兩棲全地形多功能車精彩亮相,主持人用“水陸兩棲,無所不能!”來形容其性能。
從洪澇災害到森林火災,從人員轉移到應急通信,水陸兩棲車的應用場景不斷擴展,成為構建現代化應急體系的重要一環。
在肇慶懷集的現場,未干的泥漿如勛章般鐫刻在車身上。 從展臺到洪流,從演示到實戰,水陸兩棲車用200公里的逆行證明:真正的科技力量,永遠在守護生命的路上奔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