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崴腳,診斷亦稱之為“踝關節急性扭傷”,幾乎每個人都曾遇到,貌似損傷不大,卻是麻煩不小。崴腳后腳腕處(踝關節)疼痛、腫脹,無法正常活動,嚴重影響生活、工作。甚至很多人形成了習慣性崴腳(慢性踝關節不穩),實在不堪其擾。目前認為,盡早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是避免出現崴腳后持續疼痛、腫脹,以及導致后期踝關節失穩的重要手段。而崴腳后的早期冷敷,則是廣為人知的措施之一。
無論是1978年Gabe Mirkin教授提出的處理軟組織損傷的金科玉律——RICE原則(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Elevation抬高患肢),還是2012年英國運動醫學雜志(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所革新的POLICE原則(Protect保護,Optimal loading適當負重,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包扎,Elevation抬高患肢——該原則更加強調早期活動),都將早期冷敷作為一項基本的、重要的處理措施。
崴腳后立即給予冰敷治療能使受損的收縮,終止或減少局部出血;降低血管壁的滲透性,減輕炎性滲出,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同時,在生理上當肌肉溫度降低到20度左右時,肌肉張力會減弱,低到10度時,痛覺神經的傳導也會變慢或暫時阻斷,從而產生有效的止痛效果。
同時,冰敷可以使周圍軟組織細胞代謝酶的活性下降,從而降低細胞的新陳代謝率(減少細胞組織的受傷及壞死),從而防止缺氧引起的組織損傷。
因此崴腳后早期的冰敷處理,可以減輕疼痛、腫脹和肌肉的狀態,有助于更早的開始功能性康復訓練。所以早期控制損傷部位的出血與滲出,不僅是緩解疼痛及腫脹癥狀的關鍵,也為后期盡早恢復踝關節功能打下良好基礎。所以,崴腳之后,或者說各類軟組織損傷之后及時的冷敷,一直作為一項基本的緊急處理措施為大家所熟知。
如何安排和控制冷敷的時間,在止血消腫減少繼發炎癥損害的同時又不影響受損組織的修復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所以,目前較為共識的方法是,踝關節急性扭傷以及其他的軟組織損傷緊急處理原則,不是冷敷,而是間歇性冷敷。具體方法,同樣是由Gabe Mirkin教授提出的——損傷后即刻采取冰敷10min,休息 20min,再冰敷10min,以1:2的時間比交替重復。而冰敷的階段長短,要看傷勢的嚴重性而定,并非人們常說的“前三天冰敷、三天后熱敷”,若是患部仍持續腫脹,冰敷就要繼續進行。
本機其冷敷治療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液減緩,并使的滲透性降低,組織液外滲減少,局部代謝減緩,同時有效地減少了炎性介質的釋放可降低局部組織溫度,收縮血管,減少皮下出血,減輕組織腫脹,同時降低神經末梢的興奮度,提高疼痛閾值,達到止痛,消腫的作用。可對各種外傷,軟組織損傷,術前術后的腫脹,水腫,血腫,浮腫,關節積血,積液,關節炎,急慢性軟組織損傷,肌肉損傷,閉合性骨折,四肢骨折及關節術后的神經疼痛,急慢性軟組織疼痛等有明顯的效果。
運動創傷冰敷治療儀集冷敷熱敷于一身,完全能夠應對臨床上各種需要冷敷、熱敷的情景。
目前,臨床針對冷敷治療時間和方式尚未有標準化指導方針,一般根據病人臨床癥狀,如疼痛、腫脹、滲出等情況,臨床有不同的治療方案:
1.間隔性冷敷方法: 每天2-4次,每次治療20~30min。溫度范圍控制在10-15℃(年輕人耐受能力強,溫度可低些。老年人耐受能力差,溫度可高些,提高治療度,一般在18℃左右)
2.持續性冷敷: 24小時持續冷敷(冷敷溫度15-18℃); 也可48小時內冷敷,每次兩個小時,間隔一小時(冷敷溫度15-18℃) 關節置換、關節鏡等術后持續6小時冷敷(冷敷溫度15℃)
3.音樂療法: 以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運用18首內置國際康復名曲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通過各種專門設計的音樂行為,經歷音樂體驗,達到消除心理障礙,改善患者情緒的目的。
4.壓力栓療法: 采用持續、間斷、多模式脈動水壓加壓改善微循環,加速關節部位組織液回流,加速促進患者快速康復靜脈VTE)的形成。
5.熱敷療法: 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代謝,利于傷口愈合,緩解肌肉抽經,促進炎性物質吸收,可選配中藥熱敷,促進患者快速康復。
適用科室:骨科,疼痛科,康復科,中醫科,創傷燒傷科,兒科,手足外科,五官科,美容整形科,運動創傷科患者等。
1、全程恒溫:全自動化控制冰囊袋溫度在0-20度,表皮溫度控制在10-15度。
3、循環壓力脈沖:高低壓間隔30秒交替循環,高壓范圍6.0-8.5千帕,低壓范圍3.0-5.5千帕。
5、環保靜音:全自動冷療儀采用半導體制冷技術,運行噪音低于50分貝,還給病患一個安靜的康復環境。
現在,冷療儀正在招商,誠邀各地醫藥代理商加盟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