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向生活污水中不斷注入空氣,維持水中足夠的溶解氧,一段時間后污水中形成一種絮凝體—活性污泥,其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構成,易于沉淀分離,使污水澄清。活性污泥法就是以懸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為主體,在微生物生長有利的環境條件下和污水充分接觸,使污水凈化。
『壹』 活性污泥法流程和原理是什么
其主要構筑物是曝氣池和二次沉淀池。需處理的污水和回流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成為懸浮混合液,沿曝氣池注入壓縮空氣曝氣,使污水與活性污泥充分混合,并供給混合液足夠的溶解氧。這時污水中的有機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好氧微生物分解,然后混合液進入二沉池,活性污泥與水澄清分離,部分活性污泥回到曝氣池,繼續進行凈化過程,澄清的水排放。由于處理過程中活性污泥不斷增長,部分剩余污泥從系統中排出,以維持系統穩定。
進水→曝氣池(空氣)→二沉池(剩余污泥排除,回流污泥至曝氣池前)→出水
活性污泥凈化過程機理:吸附階段:污水和活性污泥接觸后在很短時間內水中有機物(BOD)迅速降低,主要有吸附作用引起。由于絮狀活性污泥表面積很大,表面具有多糖類粘液層,有利于吸附。
氧化階段:有氧條件下,微生物將吸附的有機物一部分氧化分解獲得能量,一部分合成新細胞,這一階段比吸附階段慢得多。
絮凝體形成與凝聚沉淀階段:氧化階段合成的菌體有機體形成絮凝體,通過重力沉淀出來,使水凈化。
『貳』 活性污泥法是怎么處理污水的
活性污泥法
1.流程與原理.典型的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氣池、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統和剩余污泥排除系統組成.污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形成混合液.從空氣壓縮機站送來的壓縮空氣,通過鋪設在曝氣池底部的空氣擴散裝置,以細小氣泡的形式進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還使混合液處于劇烈攪動的狀態,呈懸浮狀態.溶解氧、活性污泥與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觸,使活性污泥反應得以正常進行.
第一階段,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顆粒吸附在菌膠團的表面上,是由于其巨大的表面積和多糖類黏性物質的作用.同時一些大分子有機物在細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
第二階段,微生物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吸收這些有機物,并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供給自身的增殖繁衍.活性污泥反應進行的結果,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得到降解而去除,活性污泥本身得以繁衍增長,污水則得以凈化處理.
經過活性污泥凈化作用后的混合液進入二次沉淀池,混合液中懸浮的活性污泥和其他固體物質在這里沉淀下來與水分離,澄清后的污水作為處理水排出系統.經過沉淀濃縮的污泥從沉淀池底部排出,其中大部分作為接種污泥回流至曝氣池,以保證曝氣池內的懸浮固體濃度和微生物濃度;增殖的微生物從系統中排出,稱為“剩余污泥”.事實上,污染物很大程度上從污水中轉移到了這些剩余污泥中.
活性污泥法的原理形象說法:微生物“吃掉”了污水中的有機物,這樣污水變成了干凈的水.它本質上與自然界水體自凈過程相似,只是經過人工強化,污水凈化的效果更好.
『叁』 活性污泥法基本原理
污水經過初次沉淀池去除大量漂浮物和懸浮物后,進入曝氣池內。在曝氣池內,回活性污泥和污水進行生化反應,答反映結果是污水中的有機物得到降解、去除,污水得到凈化。活性污泥凈化作用經過一段時間后,曝氣池混合液由曝氣池末端流出,進入二次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澄清后的污水作為處理水排出。
『肆』 活性污泥法都包括什么方法它們的原理、優缺點都是什么
1、太多了,除了上面說的還有MBR膜工藝,一般情況下想要高效出水水質是使用聯合性的。我將展開來說
2、活性污泥法是一種污水的好氧生物處理法,由英國的克拉克(Clark)和蓋奇(Gage)于1912年發明。如今,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改良工藝是處理城市污水最廣泛使用的方法。它能從污水中去除溶解性的和膠體狀態的可生化有機物以及能被活性污泥吸附的懸浮固體和其他一些物質,同時也能去除一部分磷素和氮素。廢水生物處理中微生物(micro-organism)懸浮在水中的各種方法的統稱。因懸浮的微生物群體呈泥花狀態(floc),故名。
3、傳統活性污泥法:由曝氣池、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管線組成;
原理:液流有回流的推流式。初次沉淀后的廢水與二沉池回流的活性污泥混合后進入曝氣池,大約曝氣6小時,進水與回流污泥通過擴散曝氣或機械曝氣作用進行混合。流動過程中,有機物經過吸附、絮凝和氧化作用等作用被去除。一般地,從曝氣池流出的混合液在二沉池沉淀后,沉淀池內的活性污泥以進水量的25~50%返回曝氣池(即污泥回流比為25~50%)。這種方法常用于低濃度生活污水處理,對沖擊負荷很敏感。生化需氧量(BOD5)的去除率達8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