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工人日報強調盡量讓群眾在報紙上唱主角,多刊用職工群眾的來稿、來信和作品,使報紙充滿職工的聲音,真正辦成是群眾自己的報紙。
創刊以來,《工人日報》作為當代、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一張中央大報,主要報道全國職工群眾和工會組織活動的新聞,同時向職工宣傳和人民政府的方針、政策,注意發揮職工群眾的“喉舌”作用,在代表職工講話,反映職工意見、呼聲與要求方面,發揮了和工會的耳目作用,特別在維護職工民主權利和合法利益方面,在職工中享有特殊的信譽和權威。這是《工人日報》的辦報指導思想,也是《工人日報》所起的作用。
工人日報第一,每個時期中央確定的中心工作、職工群眾積極參加中心工作的情況、各級工會組織開展的各種群眾活動,《工人日報》都作了重點報道和宣傳。在這些報道中,《工人日報》用各種事實來激勵和鼓舞全國職工不斷前進。歷史上有的群眾運動,曾經是《工人日報》首先發現先進苗子,在報紙上報道工人日報后,經過工會組織的推動而在全國掀起高潮的。比如一九五一年,在、保家衛國的斗爭中,《工人日報》首先發現并報道了東北第五機器廠馬恒昌小組提出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的挑戰消息,并寫了短論,引起工人日報了全國總工會和各地領導機關的重視,得到各地職工群眾的熱烈響應,迅速在全國形成了愛國主義生產競賽運動,并且持續數年之久。一九六五年秋,全國開展工業學大慶,《工人日報》得到中央工交的支持,在報道和宣傳大慶先進人物、先進經驗和創業精神上,先走一步。當時編輯部提出:要以大慶的革命精神來報道大慶。因此報道宣傳比較及時、有力,有些通訊思想性較強,曾受到新聞界的好評。如《工人的光輝形象——王鐵人》曾受到胡喬木的稱贊,發了通稿。這次宣傳報道,對宣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大慶革命精神,促進全國工業學大慶起了積極作用。
進入八十年代以后,《工人日報》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政策為依據,重點宣傳報道了工人在四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的主力軍作用及工會工作的新發展,使報紙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出現了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