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參考消息
外文名稱:Reference News
報刊類型:國際國內新聞
主管單位:新華通訊社
主辦單位:新華通訊社
編輯單位:參考消息編輯社
創立時間:1931年11月7日
出版地區:北京市
出版周期:日報
國內刊號:CN11-0048
郵發代碼:1-38
登報級別:國家級報紙登報
簡介
《參考消息》由新華通訊社主辦、參考消息報社編輯出版,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創刊,是國內發行量、世界排名第五的報紙,擁有日均340萬份的發行量。1956年《參考消息》籌備改版,重新設計報頭,最終從魯迅手跡中搜集了這四個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參考消息》為中國大陸僅有的能夠合法直接刊載外電的報紙,每日精選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評論,、多視角報道國際國內新聞,為讀者開啟了看世界的窗口,開闊了視野。
2018年3月,獲“2017年百強報紙”榮譽。
特性
歷史悠久:《參考消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與同一天誕生,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參考消息》1957年3月1日改報擴大發行,至今也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參考消息》作為一個以報刊形式而存在的媒體風雨80年長盛不衰,這不僅在中國的新聞歷史上絕無僅有,而且在中國報刊史上也是不多見的。80年來,《參考消息》經歷了從革命戰爭年代到改革開放各個歷史階段的洗禮,以它的獨特魅力和特殊作用影響了整整幾代人。
重視:《參考消息》一直得到歷代黨和國家人的高度關懷和重視。同志稱之為“天下的報紙”;周總理稱之為世界上“的一種報紙”;同志肯定說"辦得很好";同志在1997年《參考消息》紀念改報擴大發行40周年時親筆題詞“發揮參考消息特殊作用 服務兩個文明建設事業”;曾勉勵報社“進一步提高《參考消息》報的質量,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參考消息》歷代黨和國家人每日必看,而且對《參考消息》報道有過大量的指示或批示。每年召開人大、時、委員人手一份大字版《參考消息》,可見《參考消息》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
發行量:《參考消息》屬國內發行,每個境內的中國公民均可到郵局訂閱,發行量在320 萬份左右,是中國發行量的日報。它在全國設有52個代印點,多數讀者能看到當天的報紙。除漢語外,《參考消息》還出版維吾爾語版、蒙古語版、哈薩克語版和朝鮮語版,供國內懂得這些文字的讀者閱讀。發行量是《參考消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保持著的一塊。在當今全國6000多種報紙中,《參考消息》日均發行量以340多萬份獨占鰲頭,而且超過300萬份的獨此一家。《參考消息》曾于1979年4月以908萬創下中國報紙發行量紀錄。新世紀以來,《參考消息》仍以其獨特魅力保持著發行量的地位,這說明《參考消息》在新世紀仍具有其他媒體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品牌價值:品牌價值巨大是《參考消息》幾十年來拼打出來的一塊。2010年6月28日,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在北京發布了(第七屆)《中國500價值品牌排行榜》。《參考消息》品牌價值由2009年的72.96億元上升至82.61億元,位居中國傳媒品牌前列。應該說,"參考消息"這塊牌子是主席、總理首創的,同時,也是參考消息報社幾代人努力奮斗的結果。
資源與人才:《參考消息》由主辦,依仗國家通訊社這個巨大的媒體平臺,它擁有著全國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廣泛的國際信息資料來源。另外《參考消息》報社的翻譯力量同樣極為雄厚,它不僅具有世界上幾十種語言的翻譯人才,而且具有翻譯職稱的譯審和副譯審就有近百人之多。在編制上,目擁有英文、日文、俄文、法德文、西葡文7大語種翻譯室,還儲備有幾十個小國語種的翻譯人才。
報道特色:同志把《參考消息》稱為“天下的報紙”,實質上就是指《參考消息》的“原汁原味”。在中國的所有媒體中,都是中國人自己在“說話”,唯獨《參考消息》內容是轉載境外輿論,按同志的說法,就是“替帝國主義出版報紙”。《參考消息》幾十年長盛不衰,恐怕與“原汁原味、”這一最基本的特征分不開。
宗旨
首先,在內容上,《參考消息》開發中國人關心的國際新聞。長期以來,中國媒體上的國際新聞,有相當一部分其實是西方媒體幫我們選擇的。他們的經濟強勢,造就了傳播上的強勢。西方的新聞產品像可口可樂、辣雞翅一樣,大量生產,大量推銷,其他國家很難抗拒。因此,美國人持續關注的地區,比如中東,已經成為國際新聞報道的傳統熱點。發達國家的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如高爾夫,也時常刊載中國的媒體上。《參考消息》一直堅持把新聞的觀測點放在中國,用中國人的視角看世界。我們重點開發了幾個領域。
,開發中國周邊的新聞。在中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原本中國記者比較少,報道力量不強。《參考消息》試圖改變這種局面。我們在中亞五國、東南亞各國,都培養了自己的特約記者,請他們幫助中國人了解,我們的鄰國是什么狀況,中國人到這些國家可以做什么,應該注意什么。這方面的稿子很多,如《蒙古還想修三條鐵路到中國》、《中國人闖蕩越南股市》、《中哈公路沒有王法》、《尼泊爾有上千人研究中國》、《投資柬埔寨別急于求成》、《中國人到金邊炒房地產》等等。
第二,在傳統大國開發跟中國有關的新聞。其中包括這些國家的對華政策、華人消息,還有,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探討大國關系以及地緣政治的一些問題。比如,對于外國元首訪華,國內媒體的報道曾經比較單調,但《參考消息》開創了一種新的報道模式,客觀談論這些重大外交的意義。如1998年克林頓來中國,我們在文章中配了一張漫畫,漫畫上克林頓身上被射了很多箭,說明了當時克林頓對中國的訪問是抵住了很大的壓力。這種做法在當時的國內媒體中是非同尋常的。
最后,在手段上,《參考消息》大力夯實駐外記者隊伍。緊緊依靠《人民日報》的駐外記者。在我國駐南斯拉夫被炸時,《參考消息》出了特刊,主打文章是請使館四名記者中惟一幸存者呂巖松寫的,絕對獨家。呂巖松就是人民日報社的駐外記者。此外,我們還努力發展政治上可靠的特約記者。其他媒體的駐外記者和中國駐外機構的研究人員有不少在為《參考消息》寫稿。
有了這樣一個記者網絡,無論新聞發生在哪里,我們基本上都能在現場,或者現場附近找到能滿足《參考消息》要求的記者,從而使我們的報道與國內很多媒體區別開來。這已經成為《參考消息》的核心競爭力。但我們知道,《參考消息》要取得更大的發展,僅靠現有的記者力量還不夠。我在美國采訪時注意到,任何一個有幾十萬人城市的報紙,采編隊伍都不少于300人,而且很多是經驗豐富的記者編輯,《紐約時報》的采編隊伍超過1000人。美國的勞動力很貴,工廠里沒幾個人,但惟有新聞媒體人數眾多,相信中國媒體將來也會這樣。
榮譽
參考消息先后被評為“全國被轉載率的十佳報紙”、“北京地區讀 者最喜愛的十大報紙”、“遼沈地區最受讀者喜愛的十佳報刊”。2004年被世界品牌實驗室和世界經濟論壇評為“2004年中國500價值品牌”。同年被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評為“飛機上最受讀者歡迎的報紙名”。2005年4月被“2005中國傳媒投資年會”評為“第二屆中國投資價值媒體報紙類第二名”。
初衷
“種牛痘”“見世面”是同志決定擴大發行《參考消息》的初衷,也是擴大發行之后《參考消息》的辦報宗旨。在那個封閉的年代里,《參考消息》幾乎可說是國人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
在《參考消息》擴大發行的第二天,在國務會議上談到關于擴大《參考消息》訂閱范圍的決定時說,“要見世面,要見風雨,不要坐在暖室里頭,暖室里頭長的東西是不牢固的”。
《參考消息》稿件翻譯自外電外報,忠實于原文事實和風格,追求“原汁原味”地反映原作者看法、立場,真正體現其特殊的“參考”意義。
如果說國內其他報刊主要是“中國人看中國”和“中國人看世界”,那么《參考消息》就是“外國人看中國”和“外國人看世界”。
歷史
《參考消息》1931年11月7日創刊于江西瑞金,當時召開中華蘇維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時紅中社(前身)成立,其中一項任務就是收聽電訊以及外電、查看外刊消息,然后編輯成《無線電材料》送黨內參考,成為《參考消息》的前身。這種參考消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先后以《無線電材料》、《無線電日訊》等名稱在瑞金出版。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參考消息》一直堅持出版。隨著設備和人員的不斷加強,能夠抄收到的各國通訊社電訊越來越多。進入北平(今北京市)之前,已擴大到三十多家。 起初的每天四五十份油印報紙,已經可以滿足中央機關負責同志閱讀的需要。后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到1950年時,其發行量達到了2000份。
1956年,隨著蘇聯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的召開,以及波蘭和匈牙利事件的發生,等覺得“有必要使我們的干部,及時地知道我們的敵人的情況和敵人的觀點,以及我們的朋友的那些與我們有所不同的觀點”。“為了便于黨內外干部更多地了解國際時事,特別是更多地了解我們的敵人和朋友方面的情況,中央決定1957年3月1日起擴大出版的《參考消息》的訂閱范圍”。
1956年12月18日,中央下發了1956年第176號文件——《中央關于擴大〈參考消息〉訂閱范圍的通知》。1956年12月,《參考消息》籌備改版,確定從1957年3月1日起正式擴大發行。
籌備工作中的一項任務是設計報頭,相關同志作了各種設想,最后決定從魯迅手跡中選集。“考”、“消”、“息”三個字很快就找到了,唯獨‘參’字難覓。后來終于在魯迅的一封書信手稿中所提到的一個人名里找到這個“參”字。在經過一番加工處理后,《參考消息》報頭誕生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其中“考”為“考”字的異體字。
1957年3月1日,根據中央和主席的指示,《參考消息》改版擴大發行。總理和具體組織了該報發行工作。后來,主席曾贊揚《參考消息》是"天下的報紙"。幾十年來,伴隨著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國際上的風風雨雨,《參考消息》的發行量越來越大,讀者越來越多。
1957年3月1日,以日報形式出版的《參考消息》誕生了。版面四開四版。發行量最初為40萬份。 在其后的近三十年中,參考消息的發行范圍覆蓋到所有“縣處級”以上,發行量也擴大至40萬份以上。1957年5月17日,同志在對、人民日報負責人的談話中說:“《參考消息》要總結一下,可再擴大,變成天下的報紙。” 在中,《參考消息》幾乎成為中國大陸普通人了解外界信息的窗口,能夠擁有一張參考消息幾乎成為身份的象征。
在1978年中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參考消息》及時調整了報道的指導思想,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出發,在反映國際政治外交形勢的同時,逐步加強了經濟、科技、文教和、體育等方面的報道內容,以利于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同志1979年肯定《參考消息》辦得很好。1979年初,《參考消息》發行量達到906萬份。1985年,中國決定開放《參考消息》,使得所有中國人都可以訂閱。至此,經過半個世紀的時事變遷,《參考消息》完成了由一份秘密級的內部刊物向一份大眾報紙的成功轉型,發行量穩居國內日報發行量名。 1993年時期發行量一度曾突破300萬份。但是其后《參考消息》逐漸加強了對內容的過濾和控制,其傾向性逐漸明顯。其權威地位已被另外編發的《參考資料》(俗稱“大參考”)取代。
“小參考”是指擁有廣大讀者的《參考消息》報。從1957年《參考消息》報問世開始,它就是從《參考資料》(參編部的主要產品,只供黨和國家干部及有關單位閱讀)中選材。
形象地說,《參考消息》是《參考資料》的“摘要版”,《參考消息》的編輯工作是《參考資料》的深加工工作。從信息管理的角度來說,就是《參考消息》讀者所能知道的信息,必須局限于中央已經知道的信息范圍內,超前知道是不允許的。
改革開放初期,專輯工作的改革是:換了招牌,從《參考資料專輯》改成《參考消息專輯》;發行對象也從隨其他內部刊物訂戶免費發送改為面向社會。《參考消息專輯》的內容仍是圍繞中央提出的三大任務選材:保衛世界和平、實現四個現代化、統一祖國。
以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集體十分重視《參考消息》。1997年春,等中央同志為《參考消息》改報擴大發行40周年題詞祝賀。主席的題詞是:"發揮參考消息特殊作用 服務兩個文明建設事業"。總理李鵬的題詞是:“縱觀國際風云 提供參考消息”。“外國人看中國”欄目是《參考消息》的“拳頭產品”。她刊登的稿件客觀,作為中國人了解國際反饋信息的重要“窗口”,多年來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特殊作用。1999年獲得首屆中國新聞名專欄獎。
至今,《參考消息》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開設了56個分印點,采用衛星傳版和同步印刷,是我國設立分印點最多的報紙,是中國發行量的日報,讀者規模近2000萬!深刻影響120多萬個單位!60萬個家庭訂閱報紙!零售量突破100萬份!幾萬份贈閱,直達社會頂層。
2007年,業協會公布了“全球日報發行量前100名名單”,《參考消息》排行世界第5位。
2008年,《參考消息》獲得"2008年度中國品牌傳播力的強勢媒——中國傳播力綜合專業報"榮譽稱號和《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發布的“2008年(首屆)傳媒行業中國標桿品牌”(時事類報紙)稱號。
2009年,《參考消息》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發行量的日報。《參考消息》創造了又一項報業中國之最!
2010年6月28日,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在北京發布了2010年(第七屆)《中國500價值品牌排行榜》。《參考消息》品牌價值突破80億元,由2009年的72.96億元上升至82.61億元,位居中國平面媒體第二。
2010年8月,業與新聞工作者協會發布“2010年世界日報發行量前100名排行榜”,《參考消息》排名第六,發行量為325.4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