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切脈部位的認識。切脈的部位,在我國古代有一段偵變過程。先后有過"遍身診"、"三部診"和"寸口診"。起初,主要是"遍身診",就是按摸全身從頭到腳可以觸摸到的動脈,包括頭、頸、兩頰動脈,上肢的撓動脈,下肢的烴后、足背、腘、股動脈。這些部位的動脈都在體表,或貼于骨上和皮下?!秲冉洝酚浭龅那忻},主要就是"遍身診"。"遍身診"又叫"三部九候"診。"三部診",是診頭部的人迎(穎頹動脈)、腕部的寸口(撓動脈)和足部的跌陽(足背動脈)。寸口診就是切摸兩手掌后突起(撓骨莖突)的撓動脈,即所謂"獨取寸口",這主要是因為古人認為寸口是人體經脈的會合處,診寸口可以了解人體氣血的情況。這種方法,《內經》已有記述,以后的《難經》、《脈經》等書所記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診,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脈診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妒酚洝分杏涊d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是以精于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脈診著名的?!妒酚洝返淖髡咚抉R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于扁鵲,并不確切。據歷史記載,我國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藥文獻帛書--《脈法》、《陰陽脈癥候》,也有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中國銅雕塑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幾乎的貫穿了整個人類的文明史,我國在公元多年的原始制體就開始發展青銅器,而且在人類的石器時期就認識了礦石,陶器時期發現金屬冶煉。從遠古時期的鑄銅術就為現代冶金技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冶金技術為人們生活提供很多日用品,金屬的使用提高了社會的生產力。黃河流域在商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青銅器,經過商代之后,中國青銅器的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時期?,F代出土的大量的商周鑄造銅器,其中包含了工具、武器,以及大量的生活用具、禮器,種類繁多,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