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實踐表明,只要各個環節的施工誤差都能控制在設計和有關規范的要求之內,那么索結構的基本外形尺寸是容易控制的。形態控制的難點是在于如何協調各個施工環節中不可避免的誤差和索端支點在預張拉過程中產生的彈性變形和相互影響。如何通過預應力的調控,對結構形狀進行微調,這個微調的過程是十分復雜的,相互影響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在施工前先把各種因素對索力產生的影響都計算清楚后再動手施工既難做到也無必要。施工工藝試驗和工程實踐表明,索結構的張拉控制應以形狀控制為主、應力控制為輔,因為結構形狀不到位對下道工序的施工影響太大,而索力的誤差只要控制在結構安全度的范圍之內就可以了。但這個安全度控制在設計允許的范圍之內,施工人員一定要心中有數,與設計人員密切配合,把安全度控制在設計允許的范圍之內,索內預拉力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小。進一步分析表明,預應力索結構的索是暴露在外的,看得見摸得著,最簡單的辦法是用手推拉一下,就能感覺到索中拉力的大小,僅僅是難于定量而已。如果開發出一種測力儀能直接測出索中的預拉力,而且使用起來也十分方便,那么索拉力的控制問題就可迎刃而解,預應力張拉時的所謂各種“損失”也就不存在,設計施工時也就不必考慮什么“張拉控制應力”和“有效預應力”等復雜的概念,凡是用索力測定儀測到的索拉力,都是實在的、有效的索拉力。還應該注意到,預應力索結構中索的端頭錨固處一般均設置了索長的調節螺栓,如圖1所示。
圖 1
用擰緊螺栓的辦法就可以對索的長短及預應力進行調節,不僅施工階段可以調節,使用階段也可以調節。索端螺栓的調節量一般為30~40mm,可根據需要尚可適當放大或縮小,因此,預應力施工控制時不必預留什么錨具損失、摩擦損失、索端支點彈性變形損失,不同索張拉時的相互影響損失等難于計算和難于定量的損失。建議用反復張拉、逐步到位的施工工藝。張拉調試完成后用索力測定儀測到的索力就是實際建立的有效索力。尚應指出索中的預拉力一般都控制在破斷拉力的15%以內,風荷作用下的最大拉力,一般也控制在索破斷拉力的35%左右,而且最大拉力作用的時間是短暫的,所以索的應力松弛問題也可不必考慮。工程實踐表明,用索力測定儀指導索結構形狀的微調,經過3~4次反復就可滿足設計要求的形狀和預應力控制值。但考慮到索結構本身和相互影響的復雜性,結構受荷后其連接點、螺紋、夾緊點等會有某種松弛,主體結構也會有某種松弛變形,而索結構一般都是依附在主體結構上的,主體結構承受荷載后的變形也會影響索中內力的某種調整,所以預應力索結構建成半年至一年后應對索力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和調整,以確保索結構的正常工作是必要的。建議工程業主在使用過程中每隔一定時間也應對索力進行必要的抽查和維護,對新結構采取謹慎的態度是必要的。只有經過不斷實踐和總結,這種新結構的施工工藝才會逐步成熟。
繩索張力測量儀使用方法/鋼絲繩拉力檢測儀主要技術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