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混凝土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水泥、砂、石和水。砂巖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水泥漿與水泥水形成的水泥石之間的粘結強度對提高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具有重要意義。混凝土的養護條件,即混凝土的環境溫度和濕度,都是影響混凝土強度的重要因素。它們在水泥的水化過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濕溫養護混凝土對混凝土強度的影響如下:
1.濕度效應
干濕變形取決于周圍環境的濕度。混凝土的干燥收縮是由于凝結水吸收的水蒸發引起的凝膠收縮,以及由自由水蒸發引起的混凝土體積壓縮。混凝土澆注后暴露在空氣中,不能補充水分蒸發,混凝土會失水干燥,影響水泥的正常水化,甚至停止水化。只要相對濕度小于100%,混凝土就開始收縮。因此,為了使混凝土正常硬化,必須有足夠的濕度,以便在成型后的一定時間內進行養護。混凝土結構工程質量驗收標準要求混凝土澆筑完畢后12小時內覆蓋并加濕。對于暴露面積大的構件,由于混凝土凝結前或凝結前表面水的蒸發速率大,環境與混凝土之間高溫時水份不足,限制了混凝土強度的增長,因此盡快開始養護尤為重要。此時應保證濕度,加強混凝土早期養護,避免混凝土收縮。
2.溫度效應
不同溫度下水泥的使用會影響水泥的水化速率。溫度升高,反應加快,冷凝和強度發展加快;然而,當初始強度較高時,發展減慢,即使溫度超過65℃,強度也會收縮;當溫度較低時,強度發展緩慢,但增長率增加。因為水泥水化后毛細孔中的水含有各種離子,所以凝固點降低,反應將持續到甚至低于零,直到達到凝固點。
因此,在施工現場,要根據實際情況控制混凝土的溫度,控制水泥的水化反應速率,從而影響混凝土的強度。隨著工程建設的發展,混凝土結構在我國各種工程建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混凝土結構施工的主要特點是材料易得,可用于多種建筑結構。加強混凝土的養護可以使混凝土具有較高的強度和較長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