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國務院安委會啟動為期3年的電氣火災綜合治理行動以來,“互聯網+智慧用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智慧式用電安全隱患監管服務系統建設是電氣火災綜合治理行動的重要工作之一。
智慧式用電安全隱患監管服務系統,從基礎環境到終端應用建設總共有多個智慧用電終端設備。
智慧式用電安全隱患監管服務系統主要有電氣火災監控設備、電氣火災監控探測器經通信網絡和云監管平臺連接構成的系統。運用物聯網技術對電氣引起的火災的主要因素(導線溫度、電壓、電流和漏電流等)進行不間斷的數據跟蹤和統計分析,24小時實時在線監測,發現電氣線路和用電設備存在的安全隱患。經過云平臺大數據分析,客戶可以通過手機或者電腦了解企業單位或者家里用電安全情況,一旦出現異常,現場設備的蜂鳴器就會發出聲音和警示光報警,并及時向單位安全管理人員、家庭住戶及出租房房東或租客等人員發送預警短信,提醒單位或相關人員及時治理隱患,達到消除潛在的電氣火災隱患,降低發生電氣火災的概率,真正的把隱患扼殺在搖籃里,實現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在智慧式用電安全隱患監管服務系統的建設中,部署的安防系統、智慧消防系統等,可實現消防、用電安全、能源、設備等的統一管理。
智慧用電安全管理系統,如值班人員可以利用App實現用電設備狀態監控、隱患預警等工作場景的線上化流程。
智慧式用電安全隱患監管服務系統,將日常電氣安全巡檢與管理全過程可視化,管理人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聯網實時在線監控,而且用手機即可在線查看用電設備的工作情況。
整個智慧式用電安全隱患監管服務系統應建設以下幾個分系統組成:
1、智慧用電前端探測系統
2、智慧式用電安全隱患監管服務平臺
3、手機app
針對突發事件,實現手機實時觀看,領導能在第一時間得到第一手資料,及時了解現場情況,通過手機遠程指揮掌控事態發展,更好的為電氣安全管理、應急指揮等服務。
智慧用電前端探測系統
最傳統的電氣火災監控系統就是在電力系統的漏電等相關電參數異常,達到設定限值時發出報警,在電弧火災形成前排除隱患或切斷故障電路。在互聯網+時代,物聯網的到來,傳統電氣火災監控系統進而改造成了智慧式用電安全隱患監管服務系統。
系統特點
● 實時監控
客戶可通過電腦和手機APP 實時監控用電設備安全狀態參數,實現電氣設備的透明化監測管理,隨時隨地掌控電氣設備的健康狀況及能效情況;
● 報警推送
當系統診斷出用電設備異常時,精確定位,及時以界面消息、APP、微信、短信等方式通知用戶;
● 數據分析
基于大數據的分析處理,多維度預測電氣安全狀態趨勢,為用戶進行電氣安全評估、隱患分析及系統優化情況提供數據支撐;
● 事件記錄
系統能夠自動記錄報警發生的時間、類型、參數,根據報警記錄可以分析現場的用電情況,為消除故障提供依據;
● 工單處理
可在通過WEB 和APP 端線上報修設備,線上接收維修,巡檢信息,線下處理后再上傳數據,做到維保無紙化、及時性。
● 多級管理
系統具有多級管理功能,可詳細劃分行政區域及管理人員;通過人員的管理可以更好合理的安排設備的管理、設備的維護、方便領導的查閱;
● 開放接口
平臺提供靈活的數據接口,可與其他廠商產品及物聯網平臺進行互通,從而可接入新的設備或新的物聯網平臺。
● B/S 架構
系統采用B/S 架構,打開瀏覽器即可登錄系統,無須安裝;
● 阿里云平臺
系統布署在阿里云平臺的五星級機房內,并提供獨立帶寬,7×24 小時服務監管。服務器采用1+1 熱備份,所有數據永久存儲;
智慧用電安全探測器
·容量:1* 路剩余(漏)電流+20路溫度+3* 路電壓+3* 路負載電流
·額定電壓:AC 220V(50Hz)
·顯示方式:LED
·檢測范圍:漏電流:0mA~999mA
·檢測范圍:溫度:0℃~140℃
·檢測范圍:電壓:185-410V
·檢測范圍:電流:AC 0-5A(可外接互感器將量程擴大)
·通訊方式:NB-IOT
·使用環境:-10℃~55℃ 相對濕度10%RH~93%RH(非凝露)
·安裝方式:35mm 標準導軌式安裝
智慧用電安全管理系統|物聯網氣體監控報警系統|攝像直讀式無線抄表系統
互感器
額定電流:100A-1000A
準確度等級:0.5級
額定一次輸入電流:1000mA
額定二次輸出電流:0.5mA
額定下限溫度:-25℃
額定上限溫度:+70℃
額定連續熱電流:2A
智慧用電安全管理系統|物聯網氣體監控報警系統|攝像直讀式無線抄表系統
溫度傳感器
溫度傳感器靈敏度高,溫度特性好等特點,為護套式歐姆精密NTC 電阻,其殼體材料為不銹鋼,電纜材料為聚四氟乙烯0.3mm2 電纜線。
溫度范圍:0-160℃
外型尺寸:Φ4mm
信號線長:標配2 米,用戶可根據需要定制
力安智慧式用電安全隱患監管服務系統是希望打造一個更加舒適、更加安全、更加邊界、更加智慧的用電安全管理模式,加上高效的隱患治理,更加科學的安全管理,融合創新的智慧用電技術,造就一個物聯網時代下的智慧化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