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肇慶端州區MSDS檢測機構
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質,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 。目前食品添加劑有23個類別,2000多個品種,包括酸度調節劑、抗結劑、消泡劑、抗氧化劑、漂白劑、膨松劑、著色劑、護色劑、酶制劑、增味劑、營養強化劑、防腐劑、甜味劑、增稠劑、香料等。
食品添加劑分類
一、抗氧化劑
1.抗氧化劑的作用機理
抗氧化劑的作用機理是比較復雜的,存在著多種可能性。如有的抗氧化劑是由于本身極易被氧化,首先與氧反應,從而保護了食品。
2.幾種常用的脂溶性抗氧化劑(丁基羥基茴香醚,二丁基羥基甲苯,沒食子酸丙酯,特丁基對苯二酚,)它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的抗氧化劑之一。
二、 漂白劑這類物質均能產生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遇水則形成亞硫酸(H2SO3)。除具有漂白作用外,還具有防腐作用。此外,由于亞硫酸的強還原性,能消耗果蔬組織中的氧,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可防止果蔬中的維生素C的氧化破壞。
三、著色劑又稱色素,是使食品著色后提高其感官性狀的一類物質。食用色素按其性質和來源,可分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兩大類。
1.食用合成色素,屬于人工合成色素。食用合成色素的特點:色彩鮮艷、性質穩定、著色力強、牢固度大、可取得任意色彩,加上成本低廉,使用方便。
2.食用天然色素,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由動植物組織中提取的色素,然而天然色素成分較為復雜,經過純化后的天然色素,其作用也有可能和原來的不同。
四、護色劑護色劑又稱發色劑。在食品的加工過程中,為了改善或保護食品的色澤,除了使用色素直接對食品進行著色外,有時還需要添加適量的護色劑,使制品呈現良好的色澤。
1.護色劑的發色原理和其他作用:
①護色作用,為使肉制品呈鮮艷的紅色,在加工過程中多添加硝酸鹽(鈉或鉀)或亞硝酸鹽。硝酸鹽在細菌硝酸鹽還原酶的作用下,還原成亞硝酸鹽。
2.護色劑的應用
亞硝酸鹽是添加劑中急性毒性較強的物質之一,是一種劇毒藥,可使正常的血紅蛋白變成高鐵血紅蛋白,失去攜帶氧的能力,導致組織缺氧。其次亞硝酸鹽為亞硝基化合物的前體物,其致癌性引起了國際性的注意,因此各方面要求把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添加量,在保證護色的情況下,限制在最低水平。
五、酶制劑酶制劑指從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具有生物催化能力酶特性的物質。主要用于加速食品加工過程和提高食品產品質量。
六、增味劑是指為補充、增強、改進食品中的原有口味或滋味的物質。有的稱為鮮味劑或品味劑。
七、防腐劑是指能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防止食品腐敗變質,延長食品保存期的物質。防腐劑一般分為酸型防腐劑、酯型防腐劑和生物防腐劑。
1、酸型防腐劑:常用的有苯甲酸、山梨酸和丙酸(及其鹽類)。
1、苯甲酸及其鈉鹽: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由于其在水中溶解度低,故多使用其鈉鹽。成本低廉。
2、山梨酸及其鹽類:又名花楸酸。由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故常使用其鉀鹽。山梨酸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可參與機體的正常代謝過程,并被同化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故山梨酸可看成是食品的成分,按照資料可以認為對人體是無害的。
3、丙酸及其鹽類:抑菌作用較弱,使用量較高。常用于面包糕點類,價格也較低廉。
4、脫氫醋酸(dehydroacetic acid)及其鈉鹽:為廣譜防腐劑,特別是對霉菌和酵母的抑菌能力較強,為苯甲酸鈉的2~10倍。該品能迅速被人體吸收,并分布于血液和許多組織中。
2、酯型防腐劑:包括對羥基苯甲酸酯類(有甲、乙、丙、異丙、丁、異丁、庚等)。成本較高。對霉菌、酵母與細菌有廣泛的抗菌作用。對霉菌和酵母的作用較強,但對細菌特別是革蘭氏陰性桿菌及乳酸菌的作用較差。
3、生物型防腐劑:主要是乳酸鏈球菌素。乳酸鏈球菌素是乳酸鏈球菌屬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用乳酸鏈球菌發酵提取而得。乳酸鏈球菌素的優點是在人體的消化道內可為蛋白水解酶所降解,因而不以原有的形式被吸收入體內,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防腐劑。
八、 甜味劑
是指賦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劑。按來源可分為:(1)天然甜味劑,又分為糖醇類和非糖類。其中①糖醇類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乳糖醇、麥芽糖醇、異麥芽糖醇、赤鮮糖醇;②非糖類包括:甜菊糖甙、甘草、奇異果素、羅漢果素、索馬甜。(2)人工合成甜味劑其中磺胺類有:糖精、環己基氨基磺酸鈉、乙酰磺胺酸鉀。二肽類有:天門冬酰苯丙酸甲酯(又阿斯巴甜)、1-a-天冬氨酰-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亞甲基)-D-丙氨酰胺(又稱阿力甜)。蔗糖的衍生物有:三氯蔗糖、異麥芽酮糖醇(又稱帕拉金糖)、新糖(果糖低聚糖)。
九、其他
1.糖精:學名為鄰-磺酰苯甲酰。
2.環己基胺基磺酸鈉(甜蜜素)。
3.天門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
4.乙酰磺胺酸鉀
5.糖醇類甜味劑
6.甜葉菊甙
食品添加劑分析檢測范圍
食品添加劑:甜味劑、防腐劑、抗氧化劑、漂白劑、著色劑、增稠劑、乳化劑、有機酸、酸度調節劑、抗結劑、消泡劑、抗氧劑、漂白劑、膨松劑、護色劑、調味劑、面粉處理劑、被膜劑、水分保持劑、營養強化劑、防腐保鮮劑、穩定劑、凝固劑、甜味劑等。
食用色素:檸檬酸、甜菊糖苷、阿斯巴甜、甜蜜素、芬蘭白色素、香蘭素、乙基麥芽酚、山梨酸鉀、胭脂紅、 轉式脂肪酸、 高果糖等。
食品添加劑分析檢測項目
1、甜味劑:糖精鈉,甜蜜素,甜味素,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
2、防腐劑:苯甲酸鈉,山梨酸鈉,鈉他霉素,丙酸鈣,雷帕霉素,富馬酸單甲酯。
3、抗氧化劑:沒食子酸銻鈉、叔丁基羥基茴香醚、二叔丁基對甲酚、特丁基對甲酚。
4、漂白劑:亞硫酸鹽,二氧化硫。
5、有機酸:草酸,酒石酸,蘋果酸,甲酸,乳酸,乙酸,丁二酸。
6、色素分類:
1、合成色素(莧菜紅、胭脂紅、檸檬黃、新紅、赤蘚紅、誘惑紅、日落黃、亮藍和靛藍及其鋁色淀,喹啉黃。)
2、天然色素:胭脂蟲紅、紫膠紅、藻青素、魚鱗箔、蘇木藻色素、蝦殼色素、龍蝦紅色素、蟹殼色素、藻藍色素、念珠藻藍色色素、紫菜色素。
3、增稠劑:淀粉、明膠、海藻酸鈉、干酪素、瓜爾膠、甲殼胺、阿拉伯樹膠、黃原膠、大豆蛋白膠、天然橡膠、羊毛脂、瓊脂、甲基纖維素、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羥乙基纖維素、氣相法白炭黑、鈉基膨潤土、有機膨潤土、硅藻土、凹凸棒石土、分子篩、硅凝膠、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氧化乙烯、改性石蠟樹脂,卡波樹脂、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順丁橡膠、丁苯橡膠、聚氨酯、改性聚脲、低分子聚乙烯蠟。
4、乳化劑:脂肪酸單甘油脂,蔗糖酯、山梨糖醇脂、大豆磷脂、月桂酸單甘油酯、丙二醇脂肪酸酯等。
5、保濕劑:三聚磷酸鹽(鈉),多聚磷酸鹽(鈉)。
6、非食用物質:三聚氰胺,蘇丹紅(1-4號),王金黃,塊黃,蛋白精,,硼酸,硼砂,硫氰酸,鈉,玫瑰紅,B,美術綠,堿性嫩黃,工業用甲醛,工業用火堿,一氧化碳,硫化鈉,工業硫磺,工業染料,罌粟殼,
革皮水解物,溴酸,鉀,β-,內酰胺酶,(,金玉蘭,酶制劑,),富馬酸二甲酯,廢棄食用油脂,工業用,礦物油,工業明膠,工業酒精,敵敵畏,毛發水,工業用乙酸,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類藥物(鹽酸,克倫特羅,萊克,多巴胺,等),硝基,呋喃,類藥物,玉米赤霉醇,抗生素殘渣,鎮靜劑,熒光增白物質,工業,氯化鎂,磷化鋁,餡料原料,漂白劑,酸性橙Ⅱ,氯霉素,喹諾酮類,水玻璃,孔雀石綠,烏洛托品,五氯酚鈉,喹乙醇,堿性黃,磺胺二甲嘧啶,敵百蟲。
食品添加劑安全標準
食品添加劑的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食品添加劑最好是有益無害的物質。食品添加劑,特別是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劑大都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使用時要嚴格控制使用量。食品添加劑的毒性是指其對機體造成損害的能力。毒性除與物質本身的化學結構和理化性質有關外,還與其有效濃度、作用時間、接觸途徑和部位、物質的相互作用與機體的機能狀態等條件有關。
部分食品甜味劑檢測分析標準
1、GB/T 21126-2007 小麥粉與大米粉及其制品中甲醛次硫酸氫鈉含量的測定;衛生部《關于印發面粉、油脂中過氧化苯甲酰測定等檢驗方法的通知》(衛監發〔2001〕159號)附件2 食品中甲醛次硫酸氫鈉的測定方法。
2、GB/T,19681-2005,食品中蘇丹紅染料的檢測方法,高效液相色譜法。
3、GB/T 22388-2008 原料乳與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檢測方法
4、GB/T 22400-2008 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檢測液相色譜法。
5、SC/T,3025-2006,水產品中甲醛的測定
6、GB/T,20188-2006,小麥粉中,溴酸鹽,的測定,離子色譜法。
7、GB,T5009,20-2003食品中,有機磷,農藥殘留,的測定。
8、GB/T5009,41-2003,食醋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
9、GB-T22286-2008 動物源性食品中多種β-受體激動劑殘留量的測定,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
10、GB/T 21311-2007 動物源性食品中硝基呋喃類藥物代謝物殘留量檢測方法,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
11、GB/T 21982-2008 動物源食品中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酮和赤霉烯酮殘留量檢測方法,液相色譜-質譜/質譜法。
12、GB/T 20763-2006 豬腎和肌肉組織中乙酰丙嗪、氯丙嗪、氟哌啶醇、丙酰二甲氨基丙吩噻嗪、甲苯噻嗪、阿扎哌壟阿扎哌醇、咔唑心安殘留量的測定,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 無,需要研制動物性食品中測定安定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
13、GB/T,22338-2008,動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類藥物殘留量測定。
14、GB20361-2006水產品中孔雀石綠和結晶紫殘留量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熒光檢測法(建議研制水產品中孔雀石綠和結晶紫殘留量測定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
15、SC/T,3030-2006水產品中五氯苯酚及其鈉鹽殘留量的測定 氣相色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