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配油盤上吸油窗口和壓油窗口之間的密封區寬度l應稍大于柱塞缸體底部通油孔寬度l1。
但不能相差太大,否則會發生困油現象。一般在兩配油窗口的兩端部開有小三角槽,以減小沖擊和噪聲。
斜軸式軸向柱塞泵的缸體軸線相對傳動軸軸線成一傾角,傳動軸端部用萬向鉸鏈、
連桿與缸體中的每個柱塞相聯結,當傳動軸轉動時,通過萬向鉸鏈、連桿使柱塞和缸體一起轉動,
并迫使柱塞在缸體中作往復運動,借助配油盤進行吸油和壓油。
這類泵的優點是變量范圍大,泵的強度較高,但和上述直軸式相比,
其結構較復雜,外形尺寸和重量均較大。
斜軸式軸向柱塞泵的工作原理 軸向柱塞泵中的柱塞是軸向排列的.當缸體軸線和傳動軸軸線重合時,
稱為斜盤式軸向柱塞泵;當缸體軸線和傳動軸軸線不在一條直線上,而成一個夾角γ時,
稱為斜軸式軸向柱塞泵.軸向柱塞泵具有結構緊湊,工作壓力高,容易實現變量等優點.
當傳動軸1在電動機的帶動下轉動時,連桿2推動柱塞4在缸體3中作往復運動,
同時連桿的側面帶動活塞連同缸體一同旋轉.配油盤5是固定不動的.如果斜角度γ的大小和方向可以調節,
就意味著可以改變泵的排量和吸、壓油方向,此時的泵為雙向變量軸向柱塞泵.
單作用葉片泵的結構特點
(1)定子和轉子偏心安置 移動定子位置以改變偏心距e,就可以調節泵的輸出流量。
偏心反向時,吸油壓油方向相反。
(2)徑向液壓力不平衡 單作用葉片泵的轉子及軸承上承受著不平衡的徑向力。
這限制了泵工作壓力的提高,故泵的額定壓力不超過7MPa。
(3)葉片后傾 為了減小葉片與定子間的磨損,葉片底部油槽采取在壓油區通壓力油、
吸油區與吸油腔相通的結構形式。因而,葉片的底部和頂部所受的液壓力是平衡的。
這樣,葉片向外運動僅靠離心力的作用。根據力學分析,
葉片后傾一個角度更有利于葉片在離心力作用下向外伸出。通常后傾角為24°。
雙作用葉片泵的工作原理如圖3.10所示。該泵主要由定子4、轉子3、葉片5、
及裝在它們兩側的配流盤1組成。定子內表面形似橢圓,由兩段半徑為R的大圓弧
、兩段半徑為r的小圓弧和四段過渡曲線所組成。定子和轉子的中心重合。
在轉子上沿圓周均布的若干個槽內分別安放有葉片,這些葉片可沿槽作徑向滑動。
在配流盤上,對應于定子四段過渡曲線的位置開有四個腰形配流窗口,
其中兩個窗口與泵的吸油口連通,為吸油窗口;另兩個窗口與壓油口連通,為壓油窗口。
當轉子由軸帶動按圖示方向旋轉時,葉片在自身離心力和由壓油腔引至葉片根部的高壓油
作用下貼緊定子內表面,并在轉子槽內往復滑動。當葉片由定子小半徑r處向定子大半徑R處運動時,
相鄰兩葉片間的密封腔容積就逐漸增大,形成局部真空而經過窗口a吸油;
當葉片由定子大半徑R處向定子小半徑r處運動時,相鄰兩葉片間的密封腔容積就逐漸減小,
便通過窗口b壓油。轉子每轉一周,每一葉片往復滑動兩次,因而吸、壓油作用發生兩次,
故這種泵稱為雙作用葉片泵。又因吸、壓油口對稱分布,
作用在轉子和軸承上的徑向液壓力相平衡,所以這種泵又稱為平衡式葉片泵。
工作原理
主體部分(參見結構剖 )由傳動軸帶動缸體旋轉,使均勻分布在缸體上的七個柱塞繞傳動軸中心線轉動,
通過中心彈簧將柱滑組件中的滑靴壓在變量頭(或斜盤)上。這樣,柱塞隨著缸體的旋轉而作往復運動,
完成吸油和壓油動作。
壓力補償變量泵的出口流量隨出口壓力的大小近似地在一定范圍內按恒功率曲線變化。
當來自主體部分的高壓油通過通道(a)、(b)、(c)進入變量殼體下腔(d)后,
油液經通道(e)分別進入通道(f)和(h),當彈簧的作用力大于由油道(f)
進入伺服活塞下端環形面積上的液壓推力時,則油液經(h)到上腔(g),
推動變量活塞向下運動,使泵的流量增加。
當作用于伺服活塞下端環形面積上的液壓推力大于彈簧的作用力時,
則伺服活塞向上運動,堵塞通道(h),使(g)腔的油通過(i)腔而卸壓,
此時,變量活塞上移,變量頭偏角減小,使泵的流量減小。
調節流量特性時,可先將限位螺釘擰至上端,根據所需的流量和壓力變化范圍,
調節彈簧套,使其流量開始發生變化時的初始壓力符合要求,
然后將限位螺釘擰至終級壓力時的流量不再發生變化,其中間的流量與壓力變化關系由泵的本身設計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