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我國是生產大國,但是在技術研發上還是需要有更大的提升,特別是在當下科技發展迅猛的背景下,必須要堅持智能制造轉型這一戰略任務,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制造方向轉變,那么當前是什么因素約束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呢?一起來看看。
約束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因素分析
1、信息化發展不平衡
我國地區間、行業間以及企業之間信息化發展不平衡,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智能化探索,但更多的企業尚處于電氣化、自動化甚至機械化階段,半機械化和手工生產在一些欠發達地區仍然存在。我國制造業全面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中國制造業優勢正在消失
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國制造業原有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勞動力供給呈縮減趨勢,并直接導致用工成本上升。此外,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存在自主創新能力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3、中國制造業受到“雙向擠壓”
一方面,高端制造領域出現向發達國家“逆轉移”的態勢。目前,制造業向發達國家的回流已經開始,另一方面,隨著中國低成本優勢的消弱,越南,印度等一些東南亞國家依靠資源、勞動力等比較優勢,也開始在中低端制造業商發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總的來看,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
4、缺乏自主研發技術
我國智能制造的基礎研發能力相對較弱。我國產、學、研的整體科技水平與美日歐等先進國家仍有較大差距,智能化的軟硬件缺乏自主研發技術,高端傳感器、操作系統、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智能制造的發展。
5、智能設備動力不足
我國智能制造生產模式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國企業長期依靠低廉勞動力成本形成的成本洼地,慣于在國際國內市場上拼價格,導致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多數企業使用智能設備替代人工的動力不足。現階段,即使一些引入智能設備的企業,也僅停留在初級應用階段,以智能制造整合價值鏈和商業模式的企業屈指可數,更沒有形成構建智能制造體系的戰略思維和總體規劃。
6、缺少自主知識產權
我國智能制造標準、工業軟件、網絡信息安全基礎薄弱。我國雖然是制造大國,但是由我國主導制定的制造業國際標準數量并不多,國際上對中國標準的認可度也不高,中國在全球制造標準領域缺少話語權及影響力。總的來說,我國在工業軟件開發方面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明顯處于劣勢。
7、專業人才不足
從經營管理層面來看,我國企業缺少具有預見力的領軍人物,以及在高水平的研發、市場開拓、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專門人才。從員工隊伍層面來看,我國企業存在初級技工多,高級技工少,傳統型技工多,現代型技工少,單一技能的技工多,復合型的技工少的現象。
智能制造能為我們帶來優勢
對于我國來說,智能制造提升生產效率的功能有助于抵消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影響,保持并強化“中國制造”的綜合競爭力。制造業向智能制造的轉型會產生對智能裝備、智能傳感器、新材料、工業軟件系統以及相關服務的大量需求,能夠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
此外,借力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智能制造還能夠實現生產制造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動態匹配,有利于減少過剩產能和庫存,節約資源和能源,這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方向高度契合。智能制造業將為“補短板”、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注入動力和活力。智能制造不僅僅是單一技術和裝備的突破與應用,而是依靠裝備智能化、設計數字化、生產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營銷服務網格化等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與集成,創造新的附加值。
www.gzwkjiaju.cn醫院家具廠家、www.chocolate-sz.com深圳產品設計 、www.vccssz.cn深圳記賬報稅 www.lavandehotels.cc 商務酒店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