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色發展,塑造生態新優勢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當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問題多發,公眾從求溫飽到要環保,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省委、省政府提出,堅持綠色富皖、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發展,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使發展建立在資源能支撐、環境能容納、生態受保護的基礎上,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強化綠色發展,要守住生態紅線。生態紅線是保證生態安全的底線。在生態紅線面前,任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都必須停止。生態紅線一旦被突破,生態平衡必然遭到破壞,甚至會帶來災難性后果,以后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也往往難以恢復原狀。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以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結果和生態環境損害情況為依據,對存在問題的予以問責。環保督政今年起也將開展。各級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資源環境意識,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堅決糾正“殺雞取卵”式的短期行為,堅決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確保各類環境要素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
強化綠色發展,要推動系統改革。生態文明建設不局限于“種草種樹”“末端治理”,而是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與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理念、制度體制緊密相關,是全面而系統的工程。制度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新近出臺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從清晰產權、健全制度、補償有價、多方共治、干部履職等八個方面繪出我省生態發展藍圖,提出五年內構建起系統完整的安徽特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改革號角吹響,各地要在綠色“指揮棒”指引下,把握重點任務,試點示范創建,以點帶面推動改革落地,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雙贏。
強化綠色發展,要鐵腕治理污染。霧霾籠罩城市,也壓在百姓心頭;一些地方水環境較差,尤其是城鎮黑臭水體看得見、聞得到,直接影響周邊居民的幸福指數。打造美麗安徽,實現綠色惠民,需要鐵腕治污。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三五”時期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力爭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隨著《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實施,治水攻堅戰今年正式打響,聚焦百姓房前屋后、小溝小汊,消除黑臭水體。面對違法排污行為,環境保護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要堅持“不查清不放過、不處理不放過、不整改不放過”。違法必查、追責到位,在污染治理上加快還舊債、不再添新賬,方能保障藍天常在、綠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