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鑄鐵都是高碳低硅的白口鐵,性脆硬,易斷裂。為使鑄鐵能制作生產工具,戰國前期發明了韌性鑄鐵,通過脫碳熱處理和石墨化熱處理,分別獲得脫碳不完全的白心韌性鑄鐵和黑心韌性鑄鐵[金相組織(黑心韌性鑄鐵)]。戰國中期以后,鑄鐵器逐步取代銅、木、石、蚌器,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出土實物有犁、鏵、鏟、鐮、鋤、斧、錛、鑿等。對鐵器的大量需求,促成了鐵范(鑄鐵金屬型)的發明。且現在工藝中有部分鐵范鑄造也運用到大量鐵范。鑄鐵雕塑,從成本上來講遠低于鑄銅雕塑,鑄鐵雕塑的使用維護成本也低于銅雕,且現在社會當中鐵件的運用范圍遠高于銅的使用。
一般現在的鐵雕塑可以分這么幾種:
第一種使用鐵線,小型鐵具經過變形加工后重新打磨處理,做成立體雕塑的,這部分成為直接鐵藝。
第二種是鑄鐵雕塑,即使用模具雕刻模型,將鐵融化后使用鐵水翻模冷卻,在經過人工打磨處理上色后,成型雕塑原貌。
第三種,先做一個雕塑模型,再用鐵皮包起來,及為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