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
1.感光度
表示感光快慢的數值。在規定的顯影條件下,測定感光材料達到一定密度值所需的曝光量,即:感光度= 常數。感光度的計量,國際上有很多標準,如我國暫行標準(GB),美國國家企業標準(ASA)等。
2.感光測定
以曝光量與密度的關系為基礎,檢驗感光材料性能和控制攝影及洗印條件的方法。將感光材料在感光儀中作階梯式、漸變式的曝光,經顯影后得出一條曝光量與密度值對應關系的特定曲線,即可測得感光材料的感光度(曝光指數)、反差系數(以r表示)、寬容度(亮度容納范圍)等特性指標。將光楔作不同時間的顯影,根據反差系數與顯影時間的對應關系,畫出一條 r= f(t)函數曲線,作為控制中的洗印條件的依據。
六、清晰度、明度與能見度
1.清晰度
又稱“象界”,攝影透鏡的成象在細微紋理上表現清晰的能力。物體的反射光點通過透鏡聚成焦點(實際上是分散圈),其大小可以決定透鏡的清晰度。若分散圈大,則透鏡的象界一定柔散,細微紋理不能顯示出來;若所有分散圈都很小,而組成的象能分辨出細微紋理,透鏡的象界可稱良好。這是屬于光學清晰度。此外,感光片分辨率低、曝光過度,以及顯影液性質過強和顯影處理方法不當等,會影響影像的清晰程度,這是屬于攝影清晰度。
2.明度
攝影術語。由光線所產生的視覺明亮程度。明度不同于亮度,它是一種主觀方面的感覺,一種心理印象,不能直接測定。
3.能見度
通常是指物體能被正常的目力看到的最大距離。這里是指影片畫面(映在銀幕上)在一定距離的情況下,被正常的目力所看到的清晰的程度,所以又稱“明亮度”。能見度的好壞受諸多因素的制約,如攝影機解象力的好壞,拍攝時天氣、光線的好壞等。
七、攝影臺本與攝影闡述
1.攝影臺本
也稱“攝影設計”。為體現攝影創作意圖制定的具體拍攝方案。攝影臺本包括分場設計、特殊效果及其具體措施。攝影(象)師要對每個鏡頭進行研究,從拍攝角度到布光,從拍攝時間到環境氣氛,從色調到光學鏡頭及光學附件,從拍攝方法到技術措施,均要加以周密考慮。攝影臺本也是攝影(象)師最具體、最細致的拍攝計劃。
2.攝影闡述
電影攝影師、電視攝像師拍攝前的工作術語。攝影(象)師接受拍攝任務后,在聽取導演意見的基礎上,自己全面分析影視稿本,然后向攝制組闡述他對稿本的理解,對影視教材各主要場景的設想、要求等。由于攝影(象)師的創作有所不同,攝影構思的表達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用文字表述,有的用文字加草圖。攝影(象)師必須在影視教材開拍前作出攝影闡述,并與其他創作部門進行交流,統一意圖,以便使攝影構思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