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膜覆蓋種植技術有抗旱,保墑,增加有效積溫,抑制雜草生長之功效,可達到農業高產、穩產,因而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但若使用過的地膜不能得以及時有效回收,在士壤中形成阻隔層,長期不能分解,會改變土壤的物理結構,影響種子的生長發育,不僅會對土壤、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并遲早會影響作物本身的生長而最終導致作物減產。
機械回收殘膜技術可實現良好的社會、環境、生態效益
傳統的人工收膜方式,費時費力,要經過用鎬頭起茬、用扒子摟膜摟茬、集壟、清除等多道工序,勞動強度大,且殘膜的回收率偏低,一般在60%左右,用機械回收則可一次完成上述多項作業,殘膜回收率和回收效率均大幅度提高,回收率90%以上,并可降低作業成本。
機械回收殘膜技術的實施具有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社會經濟效益。回收殘膜,可保證棉花生產增產、穩產。按保產幅度10%,每畝產量400公斤,棉花價格5元/公斤計算,每畝可保產效益:40公斤/畝×5元/公斤=200元/畝。
節約成本。人工撿拾殘膜每畝費用10元,機械回收殘膜每畝4元,平均每畝節約成本6元。按50畝定額計算職工增收300元。
農民增收效益。殘膜回收后,可銷售作為再生資源,每畝可以獲得收益5元。
機械回收殘膜技術的環境、生態效益。
可改善農業生產的環境,治理了農村覆膜種植帶來的“白色污染”,與建設環保型社會的要求相協調。
回收了膜,變廢為寶,實現了資源的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