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系統)和(機器人系統)及(大型伺服控制系統)備件大賣!叫賣!特賣!賣賣賣!
對人工智能行業泡沫化的擔憂,很大程度上源于世紀之交的科網泡沫,很多人對當年美國科技股的暴漲、暴跌記憶猶新。然而,直言不諱地說,這種過于簡化的類比如刻舟求劍,而忽視了當前人工智能行業的現狀。
7月5日,百度舉辦全球首個AI開發者大會,在強調“All in AI”的同時,還首次公布了完整的AI生態開放戰略,并宣布推出對話式人工智能系統DuerOS和聚焦無人車的Apollo兩大開放平臺。兩大平臺都已經與國內外相關企業形成了合作生態,前者是基于百度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技術優勢,而面向智能硬件的開發者,Apollo平臺作為百度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化集成,則被百度COO陸奇稱為自動駕駛的“安卓”,凸顯其開放姿態。
AI有沒有泡沫?把國內的人工智能行業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實打實的投入不是太多,恰恰是太少,從事AI前沿基礎領域研究的公司,即便從全球來看,也主要是谷歌和百度,這從目前AI專業研究人才的高薪即可見一斑。不容否認,在AI科技研發的未來大方向下,最近兩三年,也確實在部分創業板公司動輒拿AI造概念、哄抬股價,這與大眾對AI領域的知識盲區有關。然而,包括智能駕駛在內的人機交互應用,目前有著確定性的商業化前景,但還沒有普及化、大眾化,我們不能一葉障目、混淆視聽,認為AI泡沫化了。
我們先看整個科技行業,2000年前后的科技行業,其角色僅僅是提供技術和內容,而當下則是提供技術和服務。在科技行業把技術轉化為服務的過程中,傳統行業也被迫或主動加入數字化的大潮,由此導致的金融行業、制造業的裁員趨勢,均是史無前例的。從企業財務平衡的角度看,當新科技巨頭與傳統行業緊密結合,對于現金流和長期盈利前景都是積極信號。
就人工智能行業而言,雖然處在科技行業的最前沿,但前期的鋪墊已經比較充分。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分為強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其中,弱人工智能的技術突破和廣泛的應用前景都有相當的確定性,比如移動支付、無人車、智能投顧等領域。就弱人工智能而言,過去幾年移動互聯網的崛起是很好的鋪墊,特別是通過百度搜索等各種數據入口積累起來的海量數據,正在與算法融合為軟件方面的能力,為多樣性的智能硬件的開發提供支撐。
外界當前擔心比較多的一點可能是核心技術的開發成本,比如,技術開發人員的工資很高,就是當前討論比較多的。我對此倒并不擔心,2000年前后IT行業的技術人員工資也是比較高的,原因還是人才緊缺。當前人工智能行業面臨的也是這個問題,但較高的市場定價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這一行業,最終也一定會走出一條比較理想的成本優化曲線。
人工智能較高的進入門檻,決定了大公司必然走在前面,而像百度這樣的領先人工智能行業的科技公司采取“聚焦+開放”的戰略,成為一個免費的技術開放平臺、生態合作平臺,實際上很有利于優化整個行業的投入產出比,即通過減少行業重復投入,使合作方用較小的投入獲得最大化的效能。
就當下而言,人工智能行業的投入不足還體現在政策配套方面。像無人駕駛這種系統項目,單有企業的投入還不夠,政府的規劃配套、產業政策要快速跟進,才能讓商業化盡快成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