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業動態】目前我國農業的污染已經超過工業,成為我們的污染之一。我國已建成的一大批現代農業園區中,許多不能、推廣,甚至不能創造本身的效益,建立一批典型的示范園區成了目前業界關注的重點。十三五近在咫尺,今后,我們尤其要關注農業和農村的循環科技創新,同時,這些方面的科技創新要有農村特色,不能完全照搬城市。
加快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典型示范園區應易于
近期,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在甘肅省蘭州市召開農業循環經濟座談會,聽取了部分省區發展改革委對《關于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意見(討論稿)》(以下簡稱《意見》)的修改意見和建議,并就當前農作物秸稈等資源綜合利用有關情況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討論。
同時,在剛剛過去的2015循環經濟發展上,農業重點科技項目組組長張利群指出,目前我國農業的污染已經超過工業,成為我們的污染之一。
對此,業界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堅持城鄉治理并重,加大農業面源污染力度。相關專家認為,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工作,有利于農業生態文明水平,《意見》對指導和推動下一步工作意義重大,地方十分迫切。
農業已成我國面源污染產業
在眾多應當按照循環經濟發展的產業中,農業問題是突出的。今年4月,農業部公開承認,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的面源污染產業。與點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具有較大隨機性、不性和復雜性,污染范圍更廣。
那么農業污染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對此,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首先是農藥污染,農藥具有難分解的特點,對土壤、水以及大氣造成污染,同時也會使農殘超標,造成畜禽染病。其次是化肥污染,一方面會使土壤沙化、酸化、板結,另一方面也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再者是農膜污染,會削弱土地蓄水功能。此外,侯宇軒認為,畜禽糞便,也會帶來水體污染以及生物病源污染。
那么造成農業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侯宇軒看來,首先是人們思想觀念存在問題,農業人員大多顧眼前利益,保護意識,忽略長遠發展,這成為了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一大阻礙其次,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存在性和針對性的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后,技術研發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我國農業技術整體水平較低,且推廣效率也不高。
園區建設要可、可推廣
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資源保護處處長孫玉芳曾經給出一組令人驚訝的數據,我國農業灌溉用水年均3300億立方米,但是利用率僅為52%,比發達平均75%的利用率低23個百分點化肥年施用量為5912萬噸,利用率為33%大量廢棄物該怎么辦?侯宇軒介紹說,目前我國農業廢棄物主要利用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于農膜、編織袋等廢棄物可以加工成基礎符合材料,以實現再利用對于秸稈等木制作物,可以被當做生燃料用于發電,也可以用作秸稈還田,不僅對當季農作物起到抗旱保苗、雜草的作用,還可以改良土壤,為農作物增產創造條
張利群指出,我國目前9億多噸秸稈中1被浪費,8000多萬噸廢渣污染。
然而,不久前,秋季秸稈焚燒再次引發公眾熱議:該如何利用農業廢
棄物,才能既實現資源利用化,又保障農民利益?那么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又是什么?我國已建成的一大批現代農業園區中,許多不能、推廣,甚至不能創造本身的效益張利群認為,這些嚴峻的現實急需一批典型、典型的。
據了解,建立一批典型的示范園區成了目前業界關注的重點。
張利群以黑龍江為例介紹了一些其他地區可以借鑒的。黑龍江尾山農場是以玉米為主的生產區,把30多萬畝的玉米秸稈作為各種養殖原料,同時建設一個面積十萬平方米的小區,玉米秸稈為小區居民提供集中供暖,這樣一來,就節省了大量的煤炭資源,也是清潔能源的轉化此外,比如一些地方利用秸稈和糞便來栽培蘑菇等都是值得借鑒推廣的。
張利群認為,雖然專家的意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不能只聽從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