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適應我國鉛鋅礦地質勘探工作和礦山生產建設的需要,地質礦產部和冶金工業部根據我國鉛鋅礦產資源狀況和采選冶技術條件,于1983年聯合制定并頒布《鉛鋅礦地質勘探規范》(試行),制定了鉛鋅礦一般工業指標,普查勘探中用于評價礦床有否工業價值。
中華民族的祖先對鉛鋅礦的開采、冶煉和利用曾做出過重要貢獻。中國古代“鉛”寫作“钅公”。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紀)中期在青銅器鑄造中已用鉛,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鉛戈含鉛達99.75%。在古代,鉛往往被加入銅中成為合金化金屬,還用來制作鉛白、鉛丹等。古代煉鉛的原料有兩類,一類是氧化鉛,以白鉛礦為主,另一類是硫化礦,以方鉛礦為主。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中有敘述含銀硫化鉛礦的冶煉方法。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提到當時開采的三種鉛鋅礦物,一種是“銀礦鉛”,系指與輝銀礦等共生的方鉛礦;另一種是“銅山鉛”,系指含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等的多金屬礦;還一種是“草節鉛”,可能是指結晶粗大的方鉛礦。
由于鉛礦中多含有銀,古代為了提取白銀,因此大量開采并冶煉鉛。
中國是最早發明煉鋅的國家。古代稱鋅為“倭鉛”。煉鋅,據史料記載至遲在10世紀的五代就已能冶煉。貴州赫章志上即有該縣媽姑地區在五代后漢高祖天福年間(公元947年)開始煉鋅的記載。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有敘述,用爐甘石作原料,用坩堝冶煉,書中附有圖。
明、清時鋅主要用配制黃銅,供鑄錢及制造各種器皿用。約在17世紀初開始向歐洲出口鋅錠。1745年從廣州裝運鋅錠的一艘船在瑞典哥德堡觸礁沉沒,1872年被打撈起一部分鋅錠,經分析鋅含量達98.99%,可見當時中國冶煉鋅的水平是相當高的。
中國古代不僅對鉛鋅的冶煉和利用有重要創舉,而且很早就認識了鉛鋅礦的產出分帶性。在《管子·地數篇》中就記載“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鉛者,其下有銀”。當代許多鉛鋅礦床的勘查有不少的礦區都是通過古礦硐和冶煉爐渣遺址等發現的。
河南永升預應力有限公司焦經理:13592456555
銷售熱線:0371-64325118 售后熱線:0371-64320222 傳真:0371-64320555
磁選機網站:www.hnyscxj.com 錨具網站:www.hnysyyl.com
地址:河南省鞏義市康店康百萬向南1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