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鍍-鋅-卷
鍍鋅 0.5*1206*C DC51D+Z140 4900 本浦
鍍鋅 0.6*1000*C DC51D+Z 5000 本浦
鍍鋅 1.0*1740*C DC51D+Z 4550 本浦
鍍鋅 2.25*1330*C DC51D+Z 4450 本浦
鍍鋅 0.5*1250*C DC53D+Z 5380 本鋼
鍍鋅 0.6*1250*C DC53D+Z 5250 本鋼
鍍鋅 0.7*1000*C DC53D+Z 5200 本浦
鍍鋅 0.7*1250*C DC53D+Z 5170 本浦
鍍鋅 0.8*1000/1250*C DC53D+Z 5150 本浦
鍍鋅 0.9*1250*C DC53D+Z 5150 本浦
鍍鋅 1.0*1250*C DC53D+Z 5100 本浦
鍍鋅 1.0*1000*C DC53D+Z 5070 本鋼
有花鍍鋅 0.9*1250*C DC51D+Z 4460 唐鋼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熱鍍純鋅鍍層 hot-dip zinc coating(Z)
熱鍍鋅生產線上,將經過預處理的鋼帶浸入熔融鋅液中所得到的鍍層。熔融鋅液中鋅含量應不小于99%。
3.2 熱鍍鋅鐵合金鍍層 hot-dip zinc-iron alloy coating(ZF)
熱鍍鋅生產線上,將經過預處理的鋼帶浸入熔融鋅液中所得到的鍍層。熔融鋅液中鋅含量應不小于99%。隨后,通過合金化處理工藝在整個鍍層上形成鋅鐵合金層,合金鍍層中鐵含量通常為7~15%。
3.3無間隙原子鋼 interstitial free steels
無間隙原子鋼是在超低碳鋼中加入適量的鈦或鈮,使鋼中的碳、氮間隙原子完全被固定成碳、氮化物,鋼中沒有間隙原子存在的一類鋼。
3.4無間隙原子高強度鋼 high strength interstitial free steels (Y)
通過控制鋼中的化學成分來改善鋼的塑性應變比(r值)和應變硬化指數(n值)。由于鋼中元素的固溶強化和無間隙原子的微觀結構,這種鋼既具有高強度,又具有非常好的冷成型性能,通常用來制作需要深沖壓的復雜部件。
3.5烘烤硬化鋼 bake hardening steels(B)
在低碳鋼或超低碳鋼中保留一定量的固溶碳、氮原子,同時可通過添加磷、錳等固溶強化元素來提高強度。加工成形后,在一定溫度下烘烤后,由于時效硬化使鋼的屈服強度進一步升高。
3.6高強度低合金鋼 high strength low alloy steels(LA)
在低碳鋼或超低碳鋼中,通過單一或復合添加鈮,鈦,釩等微合金元素,形成碳氮化合物粒子析出進行強化,同時,通過微合金元素的細化晶粒作用,以獲得較高的強度。
3.7雙相鋼 dual phase steels(DP)
鋼的顯微組織主要為鐵素體和馬氏體,馬氏體組織以島狀彌散分布在鐵素體基體上。雙相鋼無時效,具有低的屈強比和較高的加工硬化指數以及烘烤硬化值,是結構類零件首選材料之一。
3.8相變誘導塑性鋼 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 steels(TR)
鋼的顯微組織為鐵素體、貝氏體和殘余奧氏體,其中,殘余奧氏體的含量最少不低于5%。在成形過程中,殘余奧氏體可相變為馬氏體組織,具有較高的加工硬化率、均勻伸長率和抗拉強度。與同等抗拉強度的雙相鋼相比,具有更高的延伸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