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矩管優質
重慶方矩管簡述
鍍鋅方矩管是方形管材和矩形管材的一種稱呼,也就是邊長相等的的鋼管。是帶鋼經過工藝處理卷制而成。一般是把帶鋼經過拆包,平整,卷曲,焊接形成圓管,再由圓管軋制成方形管然后剪切成需要長度。一般是50根每包。
又名方形和矩形冷彎空心型鋼,簡稱方管和矩管,代號分別為F和J
1、鍍鋅方矩管壁厚的允許偏差,當壁厚不大于10mm時不得超過公稱壁厚的正負10%, 當壁厚大于10mm時為壁厚的正負8%,彎角及焊縫區域壁厚除外。
2、鍍鋅方矩管的通常交貨長度為4000mm-12000mm,以6000mm和12000mm居多。方矩管允許交付不小于2000mm的短尺和非定尺產品,也可以接口管形式交貨,但需方在使用時應將接口管切除。短尺和非定尺產品的重量不超過總交貨量的5%,對于理論重量大于20kg/m的方矩管應不超過總交貨量的10%。
3、鍍鋅方矩管的彎曲度每米不得大于2mm,總彎曲度不得大于總長度的0.2%。[1]
第五十四章
一九七八年初,臨近春節的時候,原西縣革委會主任馮世寬,因為領導原西縣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做出顯著成績,被提拔到了黃原地區,任了地區革委會副主任。
與此同時,縣革委會副主任田福軍也被調回了地區,另行分配工作。本來,地區革委會主任苗凱準備把這位他很不滿意的人,調到地區防疫站去任副主任,但地區分管組織工作的副主任呼正文提出不同意見。呼副主任指出,把一位很有能力的同志這樣使用顯然是不適當的,會引起各方面的反應。其他幾位地區常委也都支持老呼的看法。苗凱只好不再堅持把田福軍打發到防疫站。但他暫時也不準備安排田福軍的工作,指示組織部門把他調回地區浮存一段時間再考慮任用。
這樣,三把手李登云同志就擢升為原西縣的一把手了。這個任用在原西縣的干部們中間引起一片嘩然。當然,馮世寬的提升是預料之中的事。但大家沒想到,竟然不是田福軍,而是李登云接替馮世寬任了原西縣革委會的主任。大部分干部認為,論水平,論作風,論品質,不管論什么,田福軍都在馮世寬之上;他即使不被提拔當地區領導,最起碼也應該讓他當原西縣的一把手。李登云無論如何比不上田福軍。而更叫人莫名其妙的是。福軍調回地區還暫時浮存著,不給安排工作!
在縣上的兩個主要領導調出后,石圪節公社主任白明川和柳岔公社主任周文龍,波增補提升為原西縣革委會的副主任。這兩個人的同時提升,是縣領導班子中兩種力量斗爭或者說是調和的結果。緊接著,兩社原來的副主任徐治功和劉志祥,分別擔任了本公社的正主任。
石圪節公社原文書、孫少安的同學劉根民也提拔成了公社的副主任。總之,春節前后,原西縣上上下下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調動……田福軍完全明白他自己目前的處境。
他難受的倒并不是職務高低,而是將在一段時間里,他沒有什么事可干——他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啊!他知道苗凱同志對他不感興趣,什么時候給他安排工作,還很難說。那么,他就這樣無所事事地閑呆下去嗎?
這時候,他想起了他的老上級石鐘同志。老石文革前是省農工部部長,現在任省革委會副主任。他和老石相識多年,他是很了解他的。
田福軍于是很快給老石寫了一封信,含蓄地告訴了他目前的情況。他在信中向老石提出,看省上有沒有什么臨時性的工作,他可以在自己浮存的這段時間里幫忙去做。
雙水村的秧歌是全石圪節公社最有名的。在這個秧歌傳統深厚的村莊里,大人娃娃誰都能上場來幾下。往年,一進入冬天,這個村就為正月里鬧秧歌而忙起來了。所有的家戶都在準備招待秧歌隊來為自家“轉院”時的吃食;每一家都要借此機會來夸耀自己的“門戶”好。有的家庭,僅僅因為一回秧歌招待得好,來年就有好多人家給說媳婦。因此,就是光景最破敗的家庭,也要省吃節用,把那些紅棗呀,瓜子呀,核桃呀,挑最好的留下來,準備撐這一回門面。一旦進入正月,雙水村的人就象著了魔似的,卷入到這歡樂的浪潮中去了。有的秧歌迷甚至娃娃發燒都丟下不管,只顧自己紅火熱鬧。人們牛馬般勞動一年,似乎就是為了能快樂這么幾天的。
但文化革命一開始,鬧秧歌就作為“四舊”而被禁止了。打壩修梯田代替了這傳統的節日。那些年提倡“吃罷餃子就大干”,人們在正月初一就被趕上農田基建工地。可以想來,這些年里,雙水村人在一個正月,那情緒是多么灰啊!那胳膊腿是多么癢癢啊!傘頭田五急得沒辦法,常常在工地上以锨代傘唱上幾段,眾人就一邊勞動,一邊給他呼應。過去的十來個春節,對于雙水村來說,那不是過年,而是過晦氣。好!現在政策松動了,雙水村的人就立刻把熄滅多年的紅火又扇起來了;雙水村的火一起來,石圪節公社所有村莊的火都燒起來了!公社和縣上除不拒擋,還支持農民恢復這傳統的紅火熱鬧。僅就這一點,莊稼人也感到象死去的田二常嘟囔的:世事要變了……雙水村不僅恢復了鬧秧歌,還象往年一樣恢復了正月十五晚上“轉燈”的傳統。已經約定,這一天,石圪節村、罐子村、下山村等五六個村莊的秧歌隊,都要來雙水村“打彩門”,轉九曲……現在,雙水村的人分別集中在村里的兩三個“中心”忙碌著。
在田家圪嶗這面的大隊部,以田福堂為首的幾個人正進行鬧秧歌的總料理。福堂已經披上了他那件狐皮領子大氅,戴上了栽絨火車頭棉帽,布置接待外村秧歌隊的具體事宜。聚在這里的除過福堂,再沒有隊里的其他領導,而是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在此種事上,這些穿戴齊整的老漢成了領導人和權威。幾家秧歌隊湊到一起,禮節如同國家元首互訪一樣繁多;稍不周到,就可能釀成戰爭。因此這些威嚴的老者象美國聯幫法院的最高法官,隨時準備負責仲裁和解釋“法規”。
在廟坪棗林前面的一個大空場地上,金俊山、孫少安、金俊武、田福高和金光亮等人正負責栽燈。地上擺滿了高梁桿和蘿卜做成的燈盞。
最大的人群中心在金家灣那面的小學院子里——大秧歌隊正在這里排練。全村所有鬧秧歌的人才和把式都集中在這地方。婆姨女子,穿戴得花紅柳綠;老漢后生,打扮得齊齊整整。秧歌隊男女兩排,婦女一律粉襖綠褲,長彩帶纏腰,手著扇子兩把;男人統一上黑下藍,頭上包著白羊肚子毛巾。隨著鑼鼓點,這些人就滿院子翩翩起舞。傘頭當然是田五,此人唱秧歌聞名全原西縣,五十年代還去黃原參加過匯演;他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常常使眾人大飽耳福。但石圪節其它村莊與他相匹敵的傘頭也不乏其人。傘頭極其重要,往往能反映一個村的秧歌水平。
此刻,在小學的教室里,另外一些人正在排練小戲。演員有少平、金成、姚淑芳、潤生、銀花、海民、金富、金強、田平娃、蘭香、金秀等人。金波已從黃原趕回來,正負責“五音”班子。金波笛子、二胡、手風琴都能來。孫玉亭和金光輝吹管子;光輝他二哥金光明拉板胡。小戲算是“陽春白雪”,大秧歌完了,就看這些節日撐臺呢。
這時候,我們的玉亭同志也臨時放棄了階級立場,和地主的兩個兒子坐在了一條板凳上鬧“五音”。排戲休息的時候,大隊會計田海民嬉笑著對孫玉亭說:“玉亭叔,你的頭發以后再不用我理了吧?”
這句話逗得眾人哄堂大笑。原來,這話里有話:不久前,王彩娥在她媽的主持下,改嫁到了石圪節,和胖理發師胡得祿結婚了。
在大家的哄笑聲中,金富兩兄弟和孫家的人都十分難堪。
好在這種紅火時候;人們誰也不計較這種露骨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