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工字鋼國標
工字鋼焊接工藝
H型鋼的翼緣都是等厚度的,有軋制截面,也有由3塊板焊接組成的組合截面。普通工字鋼都是軋制截面,由于生產工藝差,翼緣內邊有1:10坡度。H型鋼的軋制不同于普通工字鋼僅用一套水平軋輥,由于其翼緣較寬且無斜度(或斜度很小),故須增設一組立式軋輥同時進行輥軋,因此,其軋制工藝和設備都比普通軋機復雜。國內可生產的最大軋制H型鋼高度為800mm,超過了只能是焊接組合截面。
窄翼緣h型鋼適用于梁或壓彎構件,而寬翼緣h型鋼和h型鋼樁則適用于軸心受壓構件或壓彎構件。普通工字鋼、輕型工字鋼與HW、HN型鋼相比,等重量前提下,w、 ix、 iy都不如H型鋼
可是,你看到的還僅僅是這個世界的一半。它的另一半在大地幾百米深處。在那里,四通八達的巷道密如蛛網,連接成了另一個世界。大巷里礦車飛奔,燈火通明;掌子面炮聲轟響,硝煙彌漫;成千上萬的人二十四小時三班倒,輪番在地下作業。他們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用超強度的體力勞動,把詩人們稱之謂“黑金”的東西從巖石中挖掘出來,倒騰在飛速轉動的煤溜子上。于是,這黑色的河流就源源不斷從井下流到井上,從地面流上車箱,流向遠方,然后在某個地方精靈般地變為看不見的電流,使得機器轉動起來,使得我們的生活和整個世界都轉動起來……當我們在輝煌的燈火下舒適地工作和學習,或摟著女伴翩翩起舞,盡情享受生活的時候,的確,我們也許根本不會想到在這樣的一些荒涼的山溝里,在幾百米深處的地下,這些流血流汗、黑得只露兩排白牙齒的黑人為我們做了些什么。他們的創造是多么驚人!遠的不說,僅銅城礦務局三十年間掘進的巷道,就相當于三條銅城到北京的地下隧道;所開采的煤炭裝上三十噸位的火車皮,可以繞地球赤道兩圈還多——而每百萬噸煤同時要獻出兩三條人命啊!
是的,煤礦無異于戰場,不傷亡人是不可能的。他們對這一切都視為平常,不會組織個什么報告團,在鮮花和鑼鼓聲中給世人奪耀他們的功績。更不會幸運地收到愛慕英雄的少女們寫來的求愛信——恰恰相反,再沒有比煤礦工人找對象更難的了!
但是,沒有煤,我們這個世界就會半癱而跛行。因此,無數的人一代又一代獻身于這個事業。眼下,僅我國國營煤礦就有四百六十多萬職工,加上他們的家屬已達一千萬,相當于保加利亞的全國人口。
銅城有煤之說,在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中就有記載。據考古發掘證明,早在新石器時期,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們就已利用精煤制作煤玉環等裝飾品。到了西漢,這里竟然用煤冶鐵了。造物主看來偏愛銅城。這里不僅有煤,還有石灰石、陶瓷粘土、水泥配料黃土、耐火粘土、鋁礬土等。因為用煤近在咫尺,這個城市的陶瓷、水泥和耐火材料的生產業都頗具規模。其中水泥制品在六十年代不僅為我國之最,而且雄居亞洲之首。至于陶瓷業,早在唐、宋、金、元各個時期都已建有名揚天下的十里窯常銅城周圍甚至還有仰韶、龍山、商周各個時斯的文化遺存。在商代遺址中發掘出土的就有鬲、盆、豆、罐、尊、轂等陶器。這對研究中部平原的商代文化,直至追溯先周文化的淵源,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銅城歷史的興衰變遷,都和煤分不開。
此地最早設縣制在北魏年間。但這個城市真正的興起和發展是建國不久的五十年代初。
那時,中蘇關系正處于密月時期,有許多蘇聯煤炭專家為這里幫助建礦。以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些藍眼睛的“老大哥”便在中途撤走了。至今,在某些礦井的巖壁上,還留存著幾個勾起人復雜情緒的俄文字母HOMBac(頓巴斯)。
現在的銅城行政建制為市,級別相當于一個地區。除過市區本身,另外還管轄著周圍兩三個縣份。銅城礦務局是“國中之國”,和市政當局沒有隸屬關系,級別也與其相等。這兩家機關互有所需,也互有所嫌,因此關系有和有爭,有好有壞;要是打起官司,往往得各自的上級機關省政府和煤炭部來出面調解……銅城及其周圍的礦區,就是這樣一片喧騰不安、充滿無限活力的土地。它的街道、房屋、樹木、甚至一棵小草,都無不打上煤的印記;就連那些小鳥,也被無處不有的煤熏染成了煙灰色……這就是孫少平要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