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體流程如下:
一、刮削前準備(基礎保障階段)
工件預處理
平臺毛坯經鑄造、時效處理(自然時效 2-6 個月或人工時效,如振動時效、熱時效),消除內應力(避免后續使用變形),再經粗加工(銑削 / 刨削)和半精加工(精銑),使工作面余量控制在 0.03-0.1mm(刮削僅去除微小金屬層,余量過大效率低,過小無法修正誤差)。
清潔工作面:去除油污、鐵屑、氧化皮,確保接觸驗證準確。
工具準備
刮刀:手工刮削常用 “三角刮刀”(刃口鋒利,便于控制刮削量),機械刮削用專用刮削機床;刮刀需經刃磨(刃口角度 30-45°),保證刮削時能順利切削金屬,且不產生崩刃。
基準工具:用精度高于待加工平臺 1-2 級的 “標準平板”(如加工 0 級平臺用 00 級標準平板),或水平儀、自準直儀(輔助校準平面度)。
涂色材料:紅丹粉(氧化鐵)+ 機油調和的 “顯示劑”(顏色鮮艷,便于觀察接觸點),或藍油(精度要求更高時使用,接觸點更清晰)。
二、核心刮削流程(循環修正階段)
刮削的核心是 “通過顯示劑找出工作面高低點,只刮削高點,保留低點,逐步提高接觸均勻性和平面度”,通常需 3-4 輪循環,每輪側重和點不同:
1. 一輪:粗刮(去除誤差,建立初步平面)
目的:快速去除半精加工后的宏觀誤差(如凹凸不平、波紋),使工作面大致平整。
操作:
在標準平板上均勻涂抹顯示劑,將待加工平臺工作面與標準平板貼合,輕壓后分離(“對研”),此時平臺工作面上的高點會粘附上顯示劑(低點無顯示)。
用刮刀刮削粘有顯示劑的 “高點”:手工刮削時采用 “推刮法”(刮刀與工作面呈 45° 角,向前推送切削),刮削深度 0.01-0.02mm / 刀,刮削軌跡呈 “交叉網狀”(避免單向刮削產生紋理誤差);機械刮削則通過機床設定參數自動刮削高點。
反復對研、刮削,直到工作面接觸點數量達到 8-12 點 / 25mm2(3 級平臺粗刮后可滿足基礎要求),宏觀誤差基本消除。
2. 二輪:細刮(提高接觸精度,細化平面)
目的:進一步修正平面度,增加接觸點數量,使接觸更均勻。
操作:
顯示劑涂抹更薄(減少顯示劑厚度,避免掩蓋微小高低差),對研時壓力更輕(確保只有微小高點接觸顯色)。
刮削時減小刮削量(0.005-0.01mm / 刀),刮削軌跡仍為交叉網狀,但網紋更細密(間距約 5-8mm);對孤立的少數高點重和點刮削,對密集高點則 “分散刮削”(避免局部刮削過深)。
反復循環,直到接觸點數量達到 12-20 點 / 25mm2(滿足 2 級平臺要求),工作面手感平整,無明顯凹凸感。
3. 三輪:精刮(終校準,達到精度等級)
目的:消除微小誤差,使接觸點均勻分布,滿足 0 級 / 1 級高精度要求。
操作:
顯示劑?。▋H能覆蓋標準平板工作面),對研時輕觸即分(避免顯示劑轉移過多)。
刮削量?。?/span>0.002-0.005mm / 刀),刮削軌跡為 “細網狀” 或 “斜向紋”(間距 3-5mm);此時重和點刮削 “密集顯色點”,保留 “分散顯色點”,使接觸點逐步趨于均勻。
用水平儀或自準直儀輔助檢測平面度:每刮削 2-3 次,檢測一次平面度誤差,根據檢測結果針對性刮削(如某區域平面度超差,重和點刮削該區域高點)。
終達到標準接觸點要求:0 級 / 1 級平臺≥25 點 / 25mm2,2 級平臺≥20 點 / 25mm2,且接觸點在工作面上均勻分布(無明顯密集區或空白區)。
4. 四輪:刮花(可選,美化與儲油)
目的:非精度要求,主要為了美觀,同時在刮花的紋理中儲存潤滑油,減少工件與平臺的摩擦(保護工作面)。
操作:用刮刀在已精刮的工作面上,刮出規則的花紋(如斜紋、魚鱗紋、格子紋),花紋深度 0.01-0.02mm,不影響平面度和接觸精度。
三、刮削后的檢驗與收尾
精度檢驗
接觸點檢驗:用涂色對研法,觀察 25mm×25mm 范圍內的接觸點數,需符合對應精度等級要求(如 0 級≥25 點),且分布均勻。
平面度檢驗:用水平儀、自準直儀或激光干涉儀檢測,0 級平臺平面度誤差≤5μm/m,1 級≤10μm/m,2 級≤20μm/m,3 級≤40μm/m(符合 GB/T 22095-2008 標準)。
表面粗糙度檢驗:工作面 Ra 值需達到 1.6-3.2μm(手工刮削表面更細膩,機械刮削可通過參數調整實現)。
收尾處理
清潔工作面:去除刮削鐵屑和殘留顯示劑,避免劃傷表面。
防銹處理:在工作面涂抹薄層防銹油(如機械油),或用防銹紙覆蓋,防止氧化生銹。
四、關鍵工藝要點(影響刮削質量的核心)
時效處理必和須充分:若平臺內應力未消除,刮削后會逐漸變形,導致精度失效。
顯示劑使用規范:涂抹均勻、厚度適中,否則會誤判高低點,影響刮削精度。
刮削量控制:每輪刮削量逐步減小,避免一次性刮削過深,導致工作面凹凸不平。
基準工具精度:標準平板的精度需高于待加工平臺,否則無法準確校準誤差。
環境要求:刮削需在恒溫(20±2℃)、無振動、清潔的環境中進行(溫度變化會導致金屬熱脹冷縮,振動會影響刮削穩定性)。
總結
鑄鐵檢驗平臺的刮削工藝是 “預處理→粗刮→細刮→精刮→檢驗” 的循環過程,核心依賴 “顯示劑找高點、逐次刮削修正” 的邏輯,手工刮削依賴工人的經驗(手感、觀察力),機械刮削則通過設備精度保障一致性。終通過控制接觸點數、平面度和表面粗糙度,使平臺滿足不同場景的精度需求(如 0 級用于計量室高精度檢測,3 級用于車間普通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