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型電力系統的定義和特點
新型電力系統是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以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為核心特征,依托數字技術實現源網荷儲多能互補的現代電力體系。其核心內涵與建設進展如下:
核心特征與內涵
清潔低碳
非化石能源占主要地位,截至2025年3月,我國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超59%,風光新能源裝機超過火電,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29%。系統通過消納新能源(如光伏、風電),推動能源結構轉型。
安全可控
通過構網型技術增強電網韌性,提升新能源主動支撐能力,保障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下的穩定運行。例如,應用新能源構網控制技術解決弱電網地區的短路容量下降、寬頻振蕩等問題。
靈活
源網荷儲協同優化:
虛擬電廠聚合分布式電源、儲能、可控負荷(如空調、電動汽車),實現負荷調節與削峰填谷,2027年目標調節能力達2000萬千瓦以上。
新一代煤電向調節性電源轉型,通過快速變負荷、深度調峰及低碳技術(如CCUS)提升靈活性。
智能友好與開放互動
以數字技術為底座,實現海量分散資源的智能調控(如數字孿生、智能巡檢),并通過電力市場機制促進多元主體參與互動。
關鍵技術支撐與試點進展
數字賦能
虛擬電廠通過數字指令整合樓宇空調、充電樁、智能家電等分散資源,形成可調度的“電力軍團”;廣東廣州供電局運用智能檢測機器人提升設備檢測效率78%,降低人工風險。
基礎設施升級
特高壓通道:寧夏—湖南±800千伏直流工程推動“沙戈荒”新能源跨區域輸送。
柔性低頻輸電:浙江220千伏工程實現異步電網互聯與潮流互濟。
國家試點部署
2025年6月,國家能源局啟動首批七大方向試點:
①構網型技術(弱電網/新能源外送區)、②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③虛擬電廠商業模式探索、④煤電清潔轉型等。
政策目標與實施路徑
階段性目標
2027年:虛擬電廠調節能力超2000萬千瓦,運行機制成熟規范;
2030年:新能源成發電量增量主體,裝機占比超40%;
2045年:新能源成為裝機主體電源。
地方實踐
山西整合重工業負荷構建百萬千瓦級虛擬電廠;江蘇投建居民虛擬電廠聚合家用空調參與錯峰用電。
挑戰與創新方向
需突破高比例電力電子化帶來的穩定性挑戰(如慣量降低、預測精度不足),未來將通過技術攻堅(如構網控制、長尺度功率預測)與機制創新(跨省電力市場、碳交易)持續優化。
2、安科瑞智慧能源管理系統
AcrelEMS 3.0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對企業微電網分布式電源、市政電源、儲能系統、充電設施以及各類負荷的運行狀態實時監視、能源分析、智能預測、動態調配、優化策略、診斷告警、可調度源荷有序互動、能源全景分析,滿足企業微電網能效管理數字化、安全分析智能化、調整控制動態化、全景分析可視化的需求,完成不同策略下光儲充資源之間的靈活互動與經濟運行,降低用戶能源成本,提高企業微電網運行效率。
分布式光伏
接入工業企業分布式光伏電站發電數據,采集光伏逆變器、并網柜數據,并進行日、月、年、累計收益分析和減排分析;
顯示逆變器詳細數據,包括逆變器信息、實時發電功率、日/月/年發電量、收益、發電功率及發電量趨勢曲線、直流側和交流側數據等;
實時顯示光伏電站一次接線圖,光伏組串直流/交流側實時數據。
分布式儲能
PCS監測、充放電功率、運行狀態;
電池電壓、溫度、SOC;
并網柜電力監測及發電量統計;
充放電量、循環次數;
儲能收益統計;
充電樁監控
有序充電運營管理平臺是基于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充電設施管理系統,可實現對充電樁的監控、調度 和管理、提高充電樁的利用率 和 充電效率,提升用戶充電體驗和服務質量。用戶可通過APP或小程序預約充電,避免排隊等待,同時為充電站提供準確充電需求數據,便于后續的調度和管理。
典型硬件
雙碳背景下,企業用能的電能替代將是長期趨勢,因此企業內部將新增 大量用電設備,提高這些設備的能效水平將降低總的電能消耗,助力雙碳目標早日實現。
需要多種類型的電能計量儀表,支持嵌入式、導軌式安裝,RS485、Lora、4G等數據上傳模式,可實現免布線、免停電施工。
電能計量表計安裝在主要配電節點、主要用能設備等處,綜合能源管理平臺實時采集用電數據,對用電數據進行逐時、逐日、逐月分析,并結合國家、行業標準,統計企業整體碳排放,為碳中和提供基礎數據服務。企業用能總量數據和強度數據可上傳至政府監管平臺,滿足政府碳排放監管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