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結構設計與承載性能對比
地軌平臺
采用模塊化鑄梁結構,主流選用 HT200/HT250 灰鑄鐵材質,經人工時效或自然時效處理,消除內應力,長期使用不易變形。
多為箱式或工字筋加強設計,兼顧高剛性與減震性,單條可承載數噸至數十噸,拼接后能適配百噸級重型設備,受力均勻且穩定性強。
工作面精度可控,支持 0-



3 級精度等級選擇,0 級 / 1 級適用于精的密試驗(如電機性能測試),2 級 / 3 級適配常規工業場景,滿足不同精度需求。
傳統固定平臺
多為整體澆筑式結構,材料消耗量大,且澆筑后內應力釋放不完全,長期承載易出現局部變形。
剛性設計固定,減震性能有限,面對重型設備高頻振動時,易因共振影響測試或裝配精度。
精度調整難度大,一旦成型后無法根據需求升級精度等級,適配性受限。
二、安裝與布局靈活度對比
地軌平臺
支持單條或多條自由拼接,可根據設備尺寸、支撐點位置靈活組合,鋪設面積從幾十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不等,無需整體澆筑大型基礎面。
工作面上設有橫向、縱向或交叉分布的 T 型槽,槽寬與槽距可定制,能直接通過螺栓固定設備,無需額外轉接夾具,安裝效率大幅提升。
安裝后可微調水平精度,后期設備移位、更換或布局調整時,無需改動地軌本體,僅需重新固定即可,操作便捷且調整成本低。
對場地適配性強,可根據場地面積靈活選擇單條長度或拼接數量,不占用多余空間,降低場地改造難度。
傳統固定平臺
整體式結構無法拆分,安裝前需精的準規劃設備尺寸,一旦成型后無法調整布局,設備更換時需重新澆筑,改造周期長且成本高。
固定平臺無通用固定的點位,設備安裝需額外焊接或定制夾具,適配不同設備時靈活性差。
對場地要求嚴苛,需預留足夠空間容納整體平臺,且地面承重需一次性滿足設計要求,后期無法擴容。
三、成本與維護經濟性對比
地軌平臺
模塊化設計減少材料浪費,相比整體式大型平臺,材料利用率更高,制造成本顯著降低,尤其適用于大跨度、重載場景,性價比突出。
維護流程簡單,日常僅需清潔 T 型槽內雜物,定期校準水平精度即可,無需復雜的維護工序,運維成本低。
使用壽命長,鑄鐵材質耐磨、抗腐蝕,經規范維護后可穩定使用多年,長期使用成本優勢明顯。
傳統固定平臺
整體澆筑需消耗大量鋼材或混凝土,材料與施工成本高,且后期改造需整體拆除重建,二次投入大。
維護難度大,表面污漬或局部損壞需整體處理,若出現精度偏差,校準流程復雜且費用高昂。
結構笨重,長期閑置時占用空間,且易因環境因素導致表面銹蝕,維護頻率高于地軌平臺。
四、場景適配范圍對比
地軌平臺
適配場景廣泛,涵蓋重型電機試驗、工程機械裝配、汽車零部件自動化生產線、大型設備調試、多工位檢測等多個工業領域。
既能滿足普通裝配的基礎需求,也能通過高精度等級選型,適配傳感器標定、小型設備性能測試等精的密場景,兼容性強。
可與軌道平車等運輸設備配合使用,實現物料轉運與裝配、試驗的一體化作業,提升生產效率。
傳統固定平臺
適配場景局限,多適用于單一設備的固定裝配或試驗,無法滿足多設備聯動、非標試驗等復雜需求。
精的密場景適配能力弱,整體結構的振動傳導易影響測試精度,難以應用于高精度試驗場景。
與其他生產設備的兼容性差,無法靈活融入自動化生產線,應用范圍受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