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波液位計的盲區距離(也稱為 “死區”“盲區范圍”)是指探頭下方一段無法進行有效測量的區域,即從探頭發射面開始,向下延伸的一段距離內,液位計無法準確檢測到液面的位置。
核心原理:為何存在盲區?
超聲波液位計的工作原理是發射超聲波脈沖→接收液面反射的回波→計算傳播時間以確定液位。但在發射瞬間,探頭會產生強烈的振動信號(發射波),而回波信號相對較弱;當液面距離探頭過近時,發射波尚未完全消失,會與反射回的回波信號重疊、干擾,導致液位計無法區分有效回波,從而無法準確計算液位。
因此,盲區是為了避免 “發射信號與回波信號重疊” 而存在的物理限制,所有超聲波液位計都必然存在盲區(無法通過參數調整完全消除,只能合理設置范圍)。
盲區的關鍵特性:
與量程相關:
盲區大小通常與液位計的測量量程正相關 —— 量程越大(如 50 米),探頭發射的超聲波能量越強、脈沖寬度越寬,盲區越大(可能達 1-3 米);量程越小(如 5 米),盲區越小(可能僅 0.1-0.5 米)。
例:某品牌 20 米量程液位計盲區為 0.8 米,5 米量程盲區為 0.3 米。
固定值與可設置值的區別:
物理盲區:由探頭硬件特性決定的最小盲區(不可調整),是液位計的固有參數(如某型號探頭物理盲區 0.5 米,即液面低于 0.5 米時絕對無法測量)。
設置盲區:部分液位計可通過參數手動擴大盲區范圍(用于屏蔽近場干擾,如探頭附近的管道、支架反射的虛假回波),但設置值不能小于物理盲區。
實際應用中的影響:
測量范圍限制:盲區是有效測量范圍的起點,液位計的實際可測液位需高于盲區上限。
例:若盲區為 1 米,液位計安裝在罐頂(距離罐底 10 米),則可測液位范圍是 1 米(罐底上方 1 米)至 10 米(罐頂下方 0 米),低于 1 米的液位無法顯示。
安裝要求:安裝時需確保探頭與*低液位之間的距離大于盲區,否則會出現 “液位顯示異常”“跳變” 或 “無信號”(如 E02 類故障)。
總結:
核心原理:為何存在盲區?
超聲波液位計的工作原理是發射超聲波脈沖→接收液面反射的回波→計算傳播時間以確定液位。但在發射瞬間,探頭會產生強烈的振動信號(發射波),而回波信號相對較弱;當液面距離探頭過近時,發射波尚未完全消失,會與反射回的回波信號重疊、干擾,導致液位計無法區分有效回波,從而無法準確計算液位。
因此,盲區是為了避免 “發射信號與回波信號重疊” 而存在的物理限制,所有超聲波液位計都必然存在盲區(無法通過參數調整完全消除,只能合理設置范圍)。
盲區的關鍵特性:
與量程相關:
盲區大小通常與液位計的測量量程正相關 —— 量程越大(如 50 米),探頭發射的超聲波能量越強、脈沖寬度越寬,盲區越大(可能達 1-3 米);量程越小(如 5 米),盲區越小(可能僅 0.1-0.5 米)。
例:某品牌 20 米量程液位計盲區為 0.8 米,5 米量程盲區為 0.3 米。
固定值與可設置值的區別:
物理盲區:由探頭硬件特性決定的最小盲區(不可調整),是液位計的固有參數(如某型號探頭物理盲區 0.5 米,即液面低于 0.5 米時絕對無法測量)。
設置盲區:部分液位計可通過參數手動擴大盲區范圍(用于屏蔽近場干擾,如探頭附近的管道、支架反射的虛假回波),但設置值不能小于物理盲區。
實際應用中的影響:
測量范圍限制:盲區是有效測量范圍的起點,液位計的實際可測液位需高于盲區上限。
例:若盲區為 1 米,液位計安裝在罐頂(距離罐底 10 米),則可測液位范圍是 1 米(罐底上方 1 米)至 10 米(罐頂下方 0 米),低于 1 米的液位無法顯示。
安裝要求:安裝時需確保探頭與*低液位之間的距離大于盲區,否則會出現 “液位顯示異常”“跳變” 或 “無信號”(如 E02 類故障)。
總結:
盲區距離是超聲波液位計因 “發射波與回波重疊干擾” 而無法測量的近場區域,是其固有特性。實際使用中需根據盲區大小合理安裝,并通過設置盲區參數屏蔽近場干擾,以保證測量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