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10時32分,廣東清遠佛岡上空劃出一道弧光,伴隨著巨響,南方電網范圍內首個構網型風機場站級人工短路試驗在廣東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的指導下圓滿成功。此次試驗不僅標志著我國在新能源發電領域的技術創新取得了重要突破,更為未來新型電力系統的規劃建設和新能源并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寶貴的技術參考。
隨著廣東“百千萬工程”的加速推進,新能源裝機容量在廣東各地迅速增長,陽江、江門、惠州、汕頭等地的風電項目蓬勃發展。然而,新能源場站,特別是風電場,由于其自身慣量支撐能力不足,大規模接入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廣東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聯合多家單位,在泉涌風電場成功開展了此次人工短路試驗。
試驗中,項目團隊成功獲取了構網型風機等風電場設備在暫態故障下的故障穿越參數。這些參數對于確保風電場在電網遭遇暫態故障時能夠保持穩定不脫網運行至關重要。它們就像是發電設備在遭遇電力系統故障時的“駕駛指南”,幫助設備調整運行參數,如輸出的有功功率、無功功率、電流限制等,以平穩穿越故障期間,確保電力系統的連續性和可靠性。
廣東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直流與電力電子所專責李歆蔚介紹,人工短路試驗能夠有效驗證風電場在電網發生短路故障時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對于厘清風電場不同類型風機的暫態支撐特性及對系統短路電流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此次試驗的成功,為新型電力系統的規劃建設和構網型變流器的合理布置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通過本次試驗,廣東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不僅展示了其在新能源發電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也為未來大規模新能源并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隨著新能源裝機容量的持續增長,該研究院將繼續深化技術研究,推動新能源發電技術的不斷進步,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