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中國制造2025”強調了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
1
“兩化融合”是什么意思
兩化融合,簡單來說就是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撐,追求可持續發展模式。
例如:MES即制造企業生產過程執行系統,可以為企業提供包括制造數據管理、計劃排產管理、生產調度管理、工作中心/設備管理、工具工裝管理、采購管理、成本管理、項目看板管理、生產過程控制、底層數據集成分析、上層數據集成分解等管理模塊,為企業打造一個扎實、可靠、全面、可行的制造協同管理平臺,以信息化的手段促進企業的生產管理。這就是兩化融合。
2
為什么“兩化融合”是企業實現有效轉型的重點?
一方面,“兩化融合”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百度,阿里,tengxun作為中國互聯網的代表,在社會產中的分配,交換和消費環節發力,成功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進而加速了生產形態的轉變。
但生產對比消費要復雜得多,產業發展的三個階段特征是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是逐步發展的;而信息化也具有三個基本特征,即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這三個特征是同時進行融合和發展的,但是每個階段的重點或性能是不同的。
企業是“兩化融合”的主體,從企業的角度看,數字化只能獲得進入信息化條件的“門票",如果公司無法實現數字化,它們將離信息社會越來越遠。
另一方面,“兩化融合”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強國戰略
為了促進“兩化融合”,加快數字化進程,如果沒有“標準”的指導,是行不通的。國家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究和制定國家標準,目的就是實現工業化和工業化管理系統的集成。
《“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工業和信息化bu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王建偉在近日召開的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上更是表示。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從建設培育階段進入賦能應用階段的第一年。工信bu將加強政策引導,加快出臺兩化融合“十四五”規劃,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統籌推進工業互聯網示范區創建工作。
3
國內企業對“兩化融合”的探索
實際上,國內不少企業早已走上“兩化融合”的探索。
如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就是企業數字化的另一個表達。早在1990年代,張瑞敏先生就曾說過“企業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可以想象企業促進信息建設有多么困難。但隨著其模式的逐步完善,海爾已經走出了自己的模式,并嘗試對行業輸出。
又如寶供集團的數字化轉型。寶供集團是老牌的物流企業,在產業建立起了產業供應鏈金融的模式 ,來促進效率,但傳統的資金審批和風控非常嚴格,導致流程和周期很長。所以寶供集團大膽創新,結合區塊鏈和智能合約,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小額貸款的模式,完善了業務的同時,也提高了風控的安全性。
4
什么樣的企業可以申請兩化融合
現幾年,因各省市相關部門對企業資質認證方面非常重視,并且對高新企業認定、知識產權貫標等都給予了非常大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兩化融合方面,有的地方不僅做兩化融合貫標有補貼,做兩化融合試點企業也有補貼。
這就導致很多企業對兩化融合貫標的興趣倍增,但是也有企業疑惑,到底什么樣的企業可以申請兩化融合貫標呢?
理論上兩化融合貫標是一套指導企業進行兩化融合的管理體系,所以不限規模,不限行業,不限信息水平高低,廣告公司、物流公司、裝飾公司、科技信息公司等等都可以貫徹這一套體系。 但是拿到兩化融合貫標補貼的企業數量有限,實際上企業要有一定的產值,一定的盈利能力,信息化水平已經有一定的程度、行業發展前景比較好的通過率才能更高。
在信息化條件(環境)下,兩化融合是企業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降價競爭、單項產品技術都是不可持續,只有形成了高出競爭對手的研究開發能力才是可持續競爭優勢,信息化環境下離開兩化融合很難獲取研發能力。 今后國家必將會將兩化融合逐漸普及,企業只有完成了兩化融合才能繼續后面的互聯網+、政策創新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