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研究院特種工藝室共有班組成員15人,其中女職工10人,正高級工程師1人,高級工程師5人,人稱“特工娘子軍”,承擔公司熱處理研究、鍛造成型、表面改性處理、涂裝油漆、彈簧制造等多個特種專業。在特種車輛、傳動裝置、軍品電器多個型號產品中,她們不斷開展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研究,立足科研攻關、項目建設、節能減排、節支創效,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成一行,巾幗不讓須眉,用堅韌、智慧、拼搏、樂觀、感恩的姿態,扎根軍工服務國防。2022年該班組被評為“湘潭市巾幗文明崗”。
聚焦公司發展,展現巾幗之“智”
班組成員參與了公司近40種型號產品的鍛壓精密成型、熱表強化改性、油漆涂裝防腐發泡、彈簧精密制造、工裝輔具設計研究等工作,年平均設計各類新工藝約2200余份,新工裝輔具約20余套。王倩、朱旭、吳丹等作為年輕媽媽,她們將孩子委托到學校托管班,自己集中精力加班加點工作。多少次作為最后一個接娃的家長,望著孩子眼巴巴的急切等待眼神,她們鼻子一酸,可瞬間就習以為常,因為她們深知,公司就是大家庭,唯有大家庭的成功才有小家庭的和諧。
項目建設和科研開發資金爭取一直是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該科室員工主動出擊,室主任蔣秋娥單槍匹馬進京拿下行業內技術指南后,又爭取了 “某車輛用薄壁齒輪高效少畸變滲碳熱處理強化技術研究” 工程項目。2022年,特種室爭取了滲碳高壓氣淬等先進工業技術項目資金近兩千萬元,為公司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聚焦科技創新,攻克科研之“難”
為進一步提高新一代特種車輛機動性能、極限環境適應性、可靠性等性能指標,班組成員舍小家為大家,先后獨立承擔“薄壁齒輪高效少畸變滲碳熱處理強化技術研究”、公司“彈簧鋼薄板零件高效精密制造工藝研究”等重大科研攻關項目8項。
班組成員徐洋、吳丹、楊秀娟、左經緯等精心策劃技術方案,酷暑天氣深入高達40度以上的熱表處理、鍛造作業現場,指導新設備安裝調試,捕捉某新材料第一手試驗數據,切實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經驗完美結合。在化學試驗室和噴涂車間,即使酷暑難忍汗漬直流,班組成員也毫不猶豫地戴上口罩和防護手套,指導車體的隱身防護涂裝,有效保障科研樣車科研試制的高質量完成。
2023年7月,某履帶板進行設計革新后生產遇到技術瓶頸,在設備條件落后、產品進度緊急、工房氣溫高達40多度的情況下,蔣秋娥、彭光華、王倩、朱旭、陳量等人連續兩周蹲守中高頻班組現場,中午時間清理產品缺陷,白天指導感應淬火操作和程序調控,晚上指導感應器及輔助工裝設計,周末協調跟蹤線切割和理化檢測工作,硬是在現有條件下保質保量完成近700件履帶板的自制生產,保證公司競標部件的節點。
聚焦綠色低碳,實現工藝之“優”
油漆高分子、電鍍等工藝存在的廢水(氣)污染治理難、治理成本高、治理周期長等問題一直困擾特種工藝的發展。班組成員面對新型產品型號不斷提出的新要求與新標準,敢于先學一步、深學一層,將降本提質增效、綠色低碳發展等理念融入到產品工藝性設計、淘汰落后工藝工作中去。采用有機水溶性清洗劑,淘汰了航空洗滌汽油,降低了易燃易爆等安全隱患;推廣環保技術的應用,降低鉻酐等重金屬劇毒物種對環境的危害。
在“綜合傳動用微碟形摩擦片高效精密成形/成性關鍵技術”項目中,為縮短加工周期、提高產品一致性,劉克、朱旭、王倩等蹲守現場,查看每一件摩擦片上的表面質量,記錄每次碟形的過程和結果。一組組數據和分析報告,最終形成工裝設計和作業指導書,大幅簡化工藝流程,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解決了制約綜合傳動裝置精密摩擦零件制造質量穩穩定的工藝難題。
聚焦成果轉化,收獲獎項之“最”
肩上有重擔,壓力變動力。在工藝設計、科研試制、現場服務過程中,班組成員本著工匠的身份,嚴格執行技術調研、試驗大綱、方案評審、工藝鑒定的步驟,從而在科技成果、精益生產、質量及工藝創新等方面斬獲多項大獎,“超大型板殼結構精確熱處理成型”獲國家機械工業部科學技術特等獎;“微碟形摩擦片高效精密成形/成性關鍵技術”獲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兵器集團科技進步三等獎。
其中,在湖南省及天津先后舉辦的2023年中國創新方法大賽總決賽中,黃麗琴、鐘玉娜、王倩、左經緯等創新團隊成員精心備戰、沉著應對,白天忙現場服務、晚上通宵達旦通力合作,結合生產實際,改進思路,系統運用功能分析、因果分析、小人法等 TRIZ 工具,提出創新性和實用性的解決方案,從機床、夾具、刀具等方面進行了優化,實現了多齒槽薄壁輪穀件類零件高效精密加工。通過現場發布和理論考試,在全國199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創新方法大賽三等獎。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她們知道,今天的些許成績并不是終點,而是更加催人奮進的新起點。奮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拼搏是青春最美的裝扮,在工作崗位,她們將繼續用實際行動詮釋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和忘我奉獻的初心使命,在青春不止、夢想不息的道路上,努力綻放屬于她們的光芒。(文字:蔣秋娥 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