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訊工具到影音娛樂,從商務辦公到網上購物......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的必需品。伴隨著更多新技術和新概念的出現,智能手機的使用場景和使用頻率也在不斷增加,手機黑屏、碎屏、不能充電等硬件故障幾乎是每個消費者都有可能遇到的事情。
手機在官方質保期內出現問題,用戶的最先自然是品牌售后,但如果超出質保期呢?你會選擇品牌方維修還是第三方維修,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但肯定有不少朋友在衡量價格過后,還是會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第三方維修。
第三方手機維修行業魚龍混雜,店與店之間的價格、質量、服務都各不相同。4月下旬的一天,小雷隨機走訪了住所附近的兩家第三方手機維修門店,現在就來一起看看我們會遇到怎樣的體驗。
手機維修業務,不好做了
作為世界上手機保有量最高的國家,龐大的用戶群體給手機維修行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智能手機興起給手機維修行業帶來了時代紅利,類似“開店修手機4年買2套房”的網絡段子,吸引了無數玩家涌入該賽道。
據共研產業咨詢的數據,2015年-2019年中國手機維修企業注冊數均在5萬-9萬之間,行情相當火熱。但隨著手機市場容量趨于飽和,手機維修行業也受到直接牽連。

圖源:共研產業咨詢數據
或許是統計方式的差異,小雷搜索出的2023年中國手機維修企業注冊數比上圖的3706家還要低。企查查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經營范圍包含“手機維修”的企業注冊數僅為1144家,相較2017年的注冊高峰下滑近99%。
這對任何一個行業來說都是一次重創,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第三方手機維修線下門店的密度降低,尤其是規模較大的連鎖品牌。不過,小雷身在人口眾多的一線城市廣州,日常能見到的手機維修門店還是很多。
小雷從朋友那借來了屏損版一加8T、虧電版iPhone 8 Plus,選擇它們的原因很簡單,屏幕和電池是智能手機的損壞高發區,相信今天的探店體驗能給屏幕前的各位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連鎖品牌vs個體商家,誰輸了?
為了客觀性,小雷特地選擇了兩家不同類型的手機維修門店進行體驗,分別是連鎖品牌及個體商家。目前中國手機維修行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市場較為分散,總體上仍處于”無數小螞蟻瓜分大蛋糕“的狀態,相信重點體驗連鎖品牌和個體商家能貼近行業脈搏。
第一站是坐落在某城中村的手機快修中心,說是中心,其實就是一個十幾平方的小門面,與兩邊的菜鳥驛站和照相館形成一個和諧整體,招牌羅列著可承接業務。

走進店內,小雷首先看到的是有些年份的維修臺以及后面擺放著的手機配件,看來一人一桌的配置就是店面所有維修業務的支撐。小雷一上來就直奔主題,咨詢店主一加8T屏幕出現綠線的原因以及換屏費用,店主得到小雷同意后,二話不說先把手機膜撕了,然后仔細檢查了一番,判斷是內屏原因導致,要想解決就只能換屏,換屏報價是480元,另一臺手機iPhone 8 Plus換電池報價則是160元。

擁有多年被修手機經驗的小雷認為價格有點偏高了,感覺還有不小的議價空間。小雷繼續詢問新屏幕的相關信息,店主并沒有告訴小雷具體的生產廠商,但他表示換的新屏幕都是國產原裝屏,因此價格會高些,但質量也更好,如果需要的話,他可以立馬調貨。
而在小雷與店主攀談期間,也有一位看似熟客的朋友來詢問手機相關問題,但最終也沒有達成交易。店主告訴小雷,前幾年可不是這種情況,高峰期排隊等修手機的情況也是常事,現在已經變為做熟客生意為主,想要恢復以前的盛況,看來是很難了。
小雷在離開門店后,還在旁邊默默關注著這家維修店的情況,但直至離開也沒有達成一單交易。
類似的情況并非個例,距離城中村不遠,還有一家經營手機維修業務的連鎖品牌門店。相比起剛剛的個體商家,這家店的位置條件要優越許多,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店租估計也更貴,店面比剛才的個體店更逼仄,在一眾沿街門店中并不起眼。但這家門店裝修帶來的視覺體驗明顯比個體商家要好,雖然還不知道水平,但至少給人一種專業的感覺。

店內有兩位店員正忙著處理維修業務,小雷提出了相同的問題,其中一位店員只是看了眼就說是內屏問題(心疼朋友的手機膜一分鐘),隨后根據手機型號在系統上查了換屏價格,出人意料的是,連鎖品牌報價368元,足足比個體商家低了112元。iPhone 8 Plus換電池報價169元,倒是與個體商家相差不大。
不過比起價格,小雷更關心墻上貼著的”線上報價“、”上門維修“、”xx天質保“等標語。為了保證服務的真實性,小雷在咨詢店員之余,還操作手機進行驗證。平臺清晰列明了不同品牌、不同機型、不同維修類別的具體定價以及質保天數,不得不說,連鎖品牌在價格透明方面確實比個體商家做得更好。

小雷搜索發現,該連鎖品牌國內門店鋪設得還挺全的,應該算是手機維修行業里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整體服務也有連鎖品牌的樣子,至少售后有保障,不像個體戶單純口頭承諾,萬一店家不承認,消費者大概率也是無可奈何。
最終,小雷還是決定選擇這家店的維修方案,最大的原因當然是價格和售后。雖然花的是朋友的錢,但性價比還是相當吸引我,何況還有180天的質保服務。
等待了大概半小時后,小雷拿到了兩臺手機,經過測試,一加8T屏幕的綠線徹底消失,屏幕按壓、滑動過程中也沒有發現異議;iPhone 8 Plus的續航也恢復正常,沒有之前看視頻光速掉電的情況,不過第三方電池無法看到電池健康情況,只能希望新電池能堅持久點了。

總的來說,這次的手機維修還是讓人滿意的,能用更低價格修好手機的情況下,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愿意接受第三方手機維修。根據朋友的最新反饋,兩臺手機目前一切正常,后續如果有什么異常,小雷再跟大家反饋。
寫在最后
坦白說,這一天的體驗,打破了小雷此前對手機維修行業的固有印象。傳統觀念中,個體商家因為缺少品牌價值,往往依靠更具性價比的價格吸引顧客,但對于習慣做”一次性生意“的手機維修個體商家來說,提升單次盈利或許更重要。
這導致個體商家存在比連鎖品牌更大的議價空間,賺的就是顧客不了解行情或者急于修理的錢。也不是說所有的個體商家都是如此,但在價格透明這塊,個體商家遠不如連鎖品牌。
當然,無論是個體商家,還是連鎖品牌,比起官方800元的換屏價,兩家店的報價都堪稱高性價比,不過屏幕質量就不好說了,因為屏幕剛換不久,小雷也很難給出確定的評價,但官方維修的質量顯然更讓消費者放心。

門店硬件方面,連鎖品牌更注重選址和裝修,店內設備看上去也更新、更全面。個體商家也有自己的優勢,因為對選址和裝修沒有硬性要求,投入成本要低些,如果是相同的進貨渠道,刨去銷量因素帶來的進貨價差異,消費者議價的可操作性更強,就看你會不會砍價了。
服務和售后方面,個體商家顯然很難提供跨地域的上門維修服務,售后也全憑個人良心。相反,這兩點是連鎖品牌的優勢,互聯網發展加速了方便高效的上門維修服務,加上配套的售后體系,智能手機維修O2O平臺對線下門店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或許是行業低迷的緣故,今天體驗的兩家店都不是單一的手機維修門店,而是兼具手機、電腦維修、回收業務,甚至個體商家還提供寬帶報裝服務,即便如此,客流量也并不算多。顯然,面對行業整體低迷以及手機品牌質保服務的沖擊,單一的手機維修業務很難維持。
現階段,手機品牌們的內卷已經蔓延到品牌概念,從產品貫穿到售后服務,不只是完善品牌全服務流程,同時也是在找讓消費者記住的記憶點。
從小雷這次對第三方手機維修店的探訪和觀察來看,手機品牌給第三方手機維修行業帶來的壓力遠比想象中大,并且這股壓力還會持續增加。但這并不代表著第三方手機維修店會逐漸消失,因為依然有一部分群體看重他們的高性價比。
或許這就是第三方手機維修店存在的意義,大多數消費者的換機周期還是相對較長,小修小補能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更換,在官方售后的高價維修服務面前,第三方手機維修店是更多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