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墨子名翟,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宗旨,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等主張,被后人尊稱為“科圣”。弘揚墨子精神,做好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就是要樹牢“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努力為經濟發展創造安全穩定的環境。
墨子是我國古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學說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許多思想至今仍為人們所傳承。墨子的思想精髓是“兼愛,非攻,尚賢,尚同”。作為“科圣”墨子故鄉滕州的安監人員,墨子的這些理念更給予了我們更多深刻的思考。
一、 墨子思想簡介
(一)墨子中心思想
眾所周知,墨子曾習儒術,受過儒家思想影響,后因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淮南子》),遂決然舉起叛旗,自立一宗。可見墨子初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破舊立新的,這種實用主義精神貫穿《墨子》全書之始終,與之相適應的,墨子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定為墨家學派總的宗旨。可以說,墨子的一切主要主張,如“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非樂”等都是以這個宗旨為出發點和依據的。據《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條五類綱領,即《墨子•魯問》所云:
“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
其中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二)“兼愛”思想
兼愛是墨家學派有代表性的理論之一。所謂兼愛,其本質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彼此之間不要存在血緣與等級差別的觀念。墨子認為,不相愛是當時社會混亂大的原因。“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 則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這句話的意思是:假若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國家與國家不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不相互侵擾,盜賊沒有了,君臣父子間都能孝敬慈愛,象這樣,天下也就治理了。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勵相愛呢?因此天下的人相親相愛就會治理好,相互憎惡則會混亂。
兼愛是一種理想狀態,提出愛別人如同愛自己,人與人之間相互敬愛就能夠讓社會達到公平友愛的境界。這與我們當今所提倡的共建和諧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非攻”思想
“非攻”是墨學的重要范疇。非攻,并不是簡單的“非戰”。譴責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也就是反對侵略戰爭,這是墨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于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墨子是贊成的。墨子對于戰爭的理解是從民之利益、圣王之道的角度予以考慮的。“今天下之同義者,圣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諸侯將猶多皆免攻伐并兼則是有譽義之名,而不察其實也。此譬猶盲者之與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則豈謂有別哉?是故古之知者之為天下度也,必順慮其義,而后為之行。” 大意為奉行天下人認同的大義,即圣王之道。諸侯們把精力用于戰伐兼并,而以為是義舉,實在是盲人不知白黑的行為。所謂圣王之道,就是所作所為都要服務于百姓的利益,對外則不以大國自居與鄰邦和睦共處,這樣做的后果就是使大家都得到利益,自然功勞也就大了,于是四面八方都是擁護的聲音。
墨子這種區分正義和非正義的戰爭觀點,完全是和他倡導的“兼愛”原則相符合的,尤其當今的法制時代,墨家的“非攻”主張對于構建現代社會的政治文明、社會民主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我們要以“非攻”思想為指導,堅持“說教為主、溫情執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四)“尚賢”思想
“尚賢”在墨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墨家對于賢能人才的價值有著極其深刻的認識,認為尚賢是管理國家的根本,它既是墨子設想的一種政治制度,也是他關于人才學的專論。《墨子 親士》篇云:“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意思是說,到一個國家主政卻不能蓄納賢士,那就要亡國了。發現賢人卻不急于舉用,賢人就會怠慢其國君。沒有賢才就不能處理危難,沒有賢才就不能與之謀慮國事。怠慢賢才、忘記良士,而能使其國家保存的事,從未有過的。《墨子 尚賢上》篇云:“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巳。” 賢能之士多,那么國家的安定程度就會增大;賢能之士減少了,那么國家的安定程度就會降低。因此,當權者致力的事情,將在于使賢能增多而已。“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意思是做官的不能永遠富貴,而民眾也不會永遠貧賤。對有才能的人就提拔他們,對沒有才能的人就撤下來。
墨子的“尚賢”這一思想主張不分貴賤唯才是舉,而且要把賢人用在有用的地方,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發揮賢能之士的作用,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終目的。當今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更需要在某些方面具有高、精、尖知識的專業人才,因此“尚賢”依然流行。
(五)“尚同”思想
“尚同”,即上同,也即在一個國家中政令體制賞罰刑治從中央到鄉里上下一致,意見應當統一于上級,做到令出必行。這是墨子針對當時國家混亂而提出的政治綱領,是墨子關于國家起源與政權職能的學說,也是“兼愛”得以實施的政治制度,同時,尚同是與尚賢相輔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則。《墨子 尚同上》篇云:“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 意識是說你們聽到善和不善,都要報告給上面。上面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上面認為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上面有過失,就應該規諫,下面有好人好事,就應當廣泛地推薦給國君。是非與上面一致,而不與下面勾結,這是上面所贊賞,下面所稱譽的。《墨子 尚同中》篇云:“若茍上下不同義,賞譽不足以勸善,而刑罰不足以沮暴。” 意思是如果上下不能同心同德、思想統一,獎賞就不足以用來勸人行善,刑罰就不足以用來阻人作惡。“古者國君諸侯之聞見善與不善也,皆馳驅以告天子,是以賞當賢,罰當暴,不殺不辜,不失有罪,則此尚同之功也。” 即古代的國君諸侯聽見或看到好與壞的事情,都跑去報告天子,所以賞的正好是賢人,罰的正好是暴人,不殺害無辜,也不放過有罪,這就是尚同帶來的功效。《墨子 尚同下》篇云:“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 大意為:政治的得失在于民心民意,得民心則安定,不得民心則動亂。
墨子提出的“要求社會成員思想都要統一于其長官,下級的思想要統一于上一級,以此逐級統一”思想輿論,并非獨斷專行、是非不清、善惡不分的思想專制,而是把尚賢作為實行尚同的基本前提,“得民心者得天下”作為行政的標準。墨子“尚同”思想主張人的行為受思想意識支配,沒有思想的統一,便不能有行動的一致。“一同天下之義”, 把天下人的思想統一起來,是非觀、善惡觀統一起來,建立統一的法律觀念、制度,才可以達到社會治理好的目的。具體來說就是實現目標上同一、思想上同一、行為上同一,這種思想與現代流行的法制思想、大局意識是一致的。
二、 墨子思想帶給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的啟迪
一是“兼愛”胸懷,要求安全監管人員必須樹牢“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把“愛心”奉獻給職工群眾。墨子所提倡的“兼愛”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祛除自私之心,愛他人就像愛自己。人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各類事故是對安監人員血淋淋的警示。在工作中,安監人員不僅僅是執法人員,更是所有企業職工生命的守護者,一舉一動都牽系到企業的蓬勃發展、家庭的和睦幸福、他人和自身的安危。“大愛無邊”是對安監人員工作形象的詮釋,抱著愛惜所有人生命安全的信念去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作為一名安監人員,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用忠誠和責任寫下對生命的承諾。要清醒地認識到“嚴是愛,寬是害”,執法檢查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走過場,熱衷作秀、疏于做事。表面上看起來對企業存在的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是給他們留面子,實際上卻孕育著更大的危機,是拿著企業里幾十甚至幾百條人命作為賭注。經常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的親人在有生命威脅的企業工作,自己還會心安理得的熟視無睹么?相信每個人心里的答案都是相同的。雖然每個安監人員所監管的企業數量大、情況復雜,身上承擔的責任也很重,但是仍然不能懈怠,不能忽視每一個細節,力求在為企業服務的過程中,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二是“非攻”理念,要求安全監管人員必須樹牢“和諧安監、服務企業”的理念,把“真情”傾注在經濟發展上。從字面層意上就可以明白“非攻”是要拒絕暴力、力主和平,即“強不執弱,眾不卻寡,富不欺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這是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 真正代表了勞苦大眾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百姓的愿望和要求。這給我們一種啟示,作為安監人員,在工作中要做好協調工作,執法行動時盡量不與企業發生沖突。無論是查封企業或者進行處罰,不能暴力執法或野蠻執法,要積極耐心對企業進行說服教育,讓企業負責人清醒的認識到關閉企業的動機并不是找事,而是幫助企業改善安全條件,為職工安全提供保障,為企業避免事故、避免人員傷亡,實現真正效益。有些企業負責人文化水平較低,抱著僥幸心理,片面地認為查封企業是影響企業經濟效益,認為安監人員對他們的教育只是借口,實際上是故意找茬。對待這種頑固不化的企業主,必須把事故的利害關系講清楚。利用各種典型執法案例的深入剖析,使其真正明白執法的初衷是服務于企業的利益,讓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這些安全生產違法違規行為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努力落實安全隱患整改工作,嚴格做到安全才生產,不安全不生產。
三是“尚賢”原則,要求安全監管人員必須樹牢“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理念,把“本領”在工作實踐中展現。墨子認為統治者應該提倡好的思想,任人唯賢。三國時期的劉備,三顧茅廬,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給我們做了好的示范。安監部門直接所監管的企業基本上都是高危行業,時刻面臨著危險。需要一支具有高度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紀律嚴明、具備一定專業水平的執法隊伍,在用人機制上應進一步促進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堅持“重德才、看實績、聽民意”的原則,堅持公開競爭,擇優選聘的原則,充分體現能者上、庸者下、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的選人用人激勵機制,避免暗箱操作。務必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 不搞任人唯親,不搞論資排輩,注重培養和選拔中青年干部,把那些有知識、有能力、群眾呼聲高的優秀人員調整到相應的崗位上去,努力打造素質高、作風正的領導隊伍,全面促進安監系統健康有序地發展。同時在與兄弟單位和企業學習交流時,留心聽取對工作比較有利的做法和建議,虛心學習兄弟單位安全生產行政執法監察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進一步加強基層執法監察機構建設,建立起一支“熱情服務、嚴格執法、保障有力”的執法監察隊伍,夯實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努力把安全生產執法監察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四是“尚同”做法,要求安全監管人員必須樹牢“因企制宜、實事求是”的理念,讓“權威”在優質服務中樹立。生產經營形式日新月異,安全監管任務日益加重,安全監管方法也要與時俱進,因此,“尚同”思想體現在安全監管工作中,則要求我們既要以上級思想為指導,又要摒棄唯上的教條主義,要尊重客觀事實,接受多人的合理建議,終形成統一的切實可行的針對性政策或方法;既要關心企業的安全發展,又要樹立大局意識保證制度的有效運轉,做到安全執法愛護不袒護,保證執法公平公正,切實解決根本安全問題。
安全監管執法中,難免遇到一些前車之鑒或上級文件無法一一對應的情況,我們只能結合實際情況,靈活利用理論指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爭取大家認可,請示領導批準后實施,并將好的做法及時推廣,如果一味遵照上級精神而脫離實際,結果只能是認識與實踐的脫離,無法正確解決問題。安全監察隊伍是一個執法隊伍,要“秉公執法、執法為民”,就必須樹立執法權威,維護法律的尊嚴,威嚴來源于思想的同一、行動的一致,實現執法過程的公平和公正。當前由于說情風愈演愈烈,一些地方安監執法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不按法律程序執法和不嚴格執法的現象屢禁不止,甚至出現借機打擊報復,濫用私權的現象。“公生明、廉生威”,公正廉明才能取信于民,才能掌握好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力,建牢“民心”工程。因此對各種非法違法行為,無論有多大阻力,有多少干擾,都秉公辦事,嚴格執法,一旦一致拍板認為可行的指引出來后,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做到令出必行,不能選擇性執法,不能因為人情關系就放縱危害的存在,否則就會產生嚴重的不公平,各行其是的本位主義和患得患失的利己主義違背了全局觀念,“獎優罰劣” 的制度也就失去了意義,破壞了整個執法系統的秩序,更重要的是不能從根本排除安全隱患,讓所有努力付諸東流。每次執法都要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做到量罰適度、責罰相當、處理適當,自覺接受群眾監督,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同,樹立起安監人員良好的形象。
認真研讀墨子的言語,會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所蘊含的智慧廣寬無限,源遠流長,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觸,越來越覺得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安全生產工作中,需要我們擁有墨子“兼愛”的胸懷、“非攻”的理念、“尚賢”的原則、“尚同”的思想,為安監系統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戰國)墨翟:《墨子》,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9月出版;
[2] 吳龍輝譯注:《墨子白話今譯》,中國書店出版社 1995年8月出版;
[3] 邢兆良:《墨子評傳(精)》,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10月出版;
[4] 肖肅編:《歷代圣賢箴言觀止-墨子•哲人智慧》,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9年2月出版;